近日,荡麦影业宣布,毕赣编剧并执导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将于6月在贵州正式开机。作为毕赣的第二部电影作品,该片不仅集结了产后复出的汤唯,还有黄觉和张艾嘉。
要知道,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成本只有20万左右。而如今,制作班底和明星阵容都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国产商业片颓丧,文艺片和新导演却不断浮出水面。其票房固然并不乐观,但创作者却凭借口碑赢得了机会。
电影市场泡沫的破灭,让资本开始寻找真正优质和稀缺内容,艺术电影、作者电影的机会来了。但是内地文艺片果真会搭上市场的顺风车,成功走上另一个巅峰么?
“口碑”致富的门道
尽管仍是烂片出没,但现在的电影市场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不堪。因为当你的电影足够好,资源就一定会找上你,甚至是超大“惊喜”。
如今,毕赣还未开拍的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不仅有了汤唯、张艾嘉等明星参与,还有华策影业站在背后,法国电影发行公司Wild Bunch担任其海外发行。除此之外,摄影师变成了《刺客聂隐娘》 的姚宏易,文学顾问和美术指导曾参与了《一代宗师》,录音师则是《白日焰火》的李丹枫,电影配乐是林强。
把这套顶级班底和毕赣处女作稍一比较,就知道为何我们认定这是文艺片“最好的时代”。
毕赣执导的《路边野餐》成本仅为20万,不仅没有明星,制作也没有牛人。拍摄所用的机器是5D Mark III,这是业余者的“最爱”,和张艺谋喜欢的“红点”等大块头相比,其设备加起来可能都不够后者一天的使用费用。
用业余相机拍摄一部电影长片,什么都缺但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于是远赴海外获奖归来,内地上映引起关注。然后制作下一部电影时,你想要的一切就会翻倍。
关于《路边野餐》,有人称赞有人不屑。赞的人认为这是中国版的《穆赫兰道》,贬的人认为,这样的电影或许根本不能称为真正的电影。但对于一个作者导演,保持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是必然的选择,这是其电影的“命脉”,更何况前作还得到了如此多的认可。
据悉,《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侦探类型片外壳包裹下,探寻自我记忆和家庭关系的电影。其实从这一点来看,基本上可以断定会和《路边野餐》如出一辙。由黄觉饰演的男主角回到贵州,偶然发现了汤唯饰演的“神秘女子”的踪迹,继而回想起十二年前与她度过的那个秘密夏天。
这种风格是否会再次得到市场认可目前不好预测。更关键是,有了明星参与的黄金班底,能否将毕赣推到投资者们所期待的、新的高度。
内地文艺片的甜蜜陷阱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除了自身质量因素外,还和市场环境有着必然联系。在内地充斥以IP和流量明星为主打的“数据型”电影的当下,这批不以商业目的为最终诉求,反传统、反套路,具有鲜明作者风格的文艺片,的确是影市“清流”。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文艺片又似乎都有另一种“套路”。
无论是《路边野餐》还是《长江图》、《八月》,这些电影给人的观感都有相似之处,而这也是如今内地文艺片的整体风格:
例如采用黑白画面或者朦胧的高对比度色彩来营造诗意,都钟爱长镜头;叙事的极度弱化,或是家长里短的集合,或是干脆类似于《路边野餐》的“读诗”;渴望表达的情感绝大多数是极具私人属性的,无法和普通大众产生共鸣。
这样的文艺片,或许是如今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最大机会了。那些厌倦了在“类型片”里被吐槽的明星们,也希望用更有逼格的文艺片包装自己,乐于加入到青年文艺片导演的电影中。另一方面,专注于文艺电影制作的公司也大量出现,再加上去年内地首批艺术院线联盟成立,文艺片的生存环境或许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
但在硬糖君看来,叙事极度弱化的内地文艺片,既是可以培育大师的温热春光,也是能让市场热情迅速退烧的一盆凉水。
其实从去年开始,几部大名鼎鼎的文艺片走入院线,取得的成绩都不理想。即便口碑大爆,其票房也难以触碰千万级的“奢侈线”。
除了缺乏市场资源支持,电影本身的叙事弱化或许根本不适合在院线放映。如今中国电影市场都还处于一个稍有深度就会被喷为“上课”的初级阶段,直接用叙事弱化的诗意现实主义,恐难打通市场命脉。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