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IPO狂欢,还是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潮涌,可以说构成了新三板2017这半年来的两大基调。
面对做市指数单边下挫,以及迟迟未见落地的制度红利,越来越多的新三板企业在IPO与被并购上做出了抉择,余下的则还在默默坚守阵地。
依然记得,刘主席年初提到的“新三板既要有苗圃功能,又要发挥土壤功能”,“能够转板的就转板,不愿意转板的就在新三板绽放”。
如今,时隔已半年之久,逾万家挂牌企业,站在新三板的三叉路口,它们究竟做了怎样的选择?
IPO提速致三板企业蜂拥
截至2017年7月31日,共有254家新三板企业处于上市辅导阶段,每月新增IPO辅导企业30家左右。其中,6月份创下IPO高潮,为1月、2月和4月份的两倍之多,达到60家。
值得注意的是,上年同期IPO辅导企业有162家,同比增长56.79%。而主要原因即受到证监会审核提速、IPO开闸放水的影响。
从企业规模来看,254家拟IPO企业,总市值达到2578.97亿元,平均市值为12.96亿元,市盈率平均在33倍左右。
业绩方面,去年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的有155家,占比超过6成;净利润1亿以上的有16家,其中湘财证券2016年大赚4.26亿排名第一。
虽然新三板企业奔赴A股的热情一片高涨,但今年以来已有不少企业在IPO路上频频受挫,甚至“中道夭折”。当然,也有些企业自知上市无望,提前撤离了排队。
今年迈奇化学、族兴新材等5家企业陆续撤回IPO申请;上个月底(7月31日),泰达新材IPO首发宣告失利,成为新三板第2家上会被否的企业;恐龙园、时代装饰等IPO遭遇中止审查。
13家新三板企业IPO受挫
这些新三板企业IPO受挫的案例,足以证实A股闯关之路不易,加上监管方面不松口的“严审核”的态度,想要成功上市还得真刀真枪拼实力才行。
新三板再掀被并购热潮
不过,相比于IPO的漫长等待,以及中途未知的排队风险,被上市公司并购也就成了不少新三板企业“曲线上市”的绝好路径。
以首次公告日为基准,截至2017年7月31日,今年有67起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企业的案例,涉及金额超过276亿元。
而较上年同期相比,被上市公司并购的新三板企业为56家,同比增长19.64%。
由此看来,在做市指数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反而为上市公司寻得了收购低估值、潜在优质企业的机会。
经统计,已完成的新三板并购案为12家,而处在实施当中就有多达52家,其中就包括了新三板公司深装总借壳ST云维(600725),后者给出48亿元受让深装总98.27%股份,可谓诚意满满。
犀牛君注意到,为了顺利达成并购,以纯现金支付已成为上市公司并购新三板企业的主流方式。67起并购案中,有42起采用现金支付,占比63%。
在并购目的上,双方也多以实现行业整合、横向整合以及企业多元战略为主。
以近日的新三板跨界“联姻”案为例,创业板公司科斯伍德(300192)将收购龙门教育49.22%股权,交易价为7.49亿元。龙门教育主要从事课外补习培训及教学软件销售,而科斯伍德主营印刷胶印油墨生产销售,并购即是为了打出多元战略的牌组,增加前景广阔的教育培训业务,以此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到底该如何选择?
既然IPO和被并购都是新三板企业不错的出路,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
南山投资创始合伙人周运南表示,个人认为,新三板企业选择何种路径,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内在因素和市场政策外部因素。
以IPO来说,目前最大的好处就是速度快。当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内外风险因素。对内要防范自身不可预见的因素,诸如业绩变动,经营管理等;对外要注意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否再次暂停也是未知数;以及停牌期间不可预见因素,比如中介机构券商、律所、会所受罚也影响企业IPO进度。
而被并购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退出的快捷性。目前主板并购大部分是以现金加股权,也有全部用现金收购的案例,不管哪一种支付方式,企业股东们都能拿到不少现金,同时还可以置换到主板公司股票;二是业绩的未来性,以置换来的现金,通过对赌未来3年业绩,不少企业对赌业绩都相对之前的业绩有大幅度的跳跃。
不过,被主板公司并购要面临主板市盈率过高,以及当涉及发行股票并购时,存在证监会审核被否的风险。
对此,周运南总结,个人认为如果新三板企业老板对自己未来至少5年的业绩的持续性和成长性有信心,而且目前年净利已经在2000万元左右,同时企业经营管理合规性强,并且老板个人手上又有充裕的现金可以考虑去搏IPO;
如果企业老板想急于套现退出,而且成立时间较长,重新再规范的成本较高,同时对自己3年以后的业绩信心不足,可以考虑急流勇退,选择被并购。
当然,如果坚定看好新三板的发展未来,可以像刘主席所说的留在新三板绽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