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三板 / 融资 / 创业 动态 / 观点 > 做市人的焦虑:离开还是坚守?

做市人的焦虑:离开还是坚守?

2017-08-29 15:27  来源:读懂新三板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读懂新三板

 “之前,我们去企业的时候,董事长接待,起码能喝杯茶,请你吃个饭,送点小礼品什么的,表示一点心意。现在呢,董秘就爱答不理,去了以后给你就一杯白开水或一瓶矿泉水。”让孙明感触颇深的是公司对做市态度的变化。

  在做市制度迎来三周年之际,读懂君密集访谈了多家券商的做市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他们有的已经离开,有的还在坚守,也有新人选择进入。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未来,正如当下也没有人知道,做市的未来在哪里。

  “这个市场还是很有前景的,你别走,再坚持一下嘛。”

  作为某券商新三板业务负责人的王少杰,试图用这样的理由,挽留两位提交辞呈的做市部同事。结果可想而知,“其中一个坚定要离开三板了,意思很明确,我不玩了。”

  王少杰其实很理解同事的离开选择,“如果有一座山峰,告诉大家忍一下,爬过去就是光明,也可以;但如果你连山峰都看不到的话,就没必要忍耐下去了。”

  实际上,王少杰现在自身也只有10~20%的精力投入做市。原因很简单,“作为三板来说,我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但做市这块,不清楚。”

  读懂君跟多家券商做市人员访谈下来,发现跟王少杰一样看不懂做市未来的,几乎是全部。你很难想象,投入上百亿,新三板市场最重要的投资群体——做市商,竟没有人能清晰描绘出做市业务的未来。

  有的团队全部换了一拨投资经理。长期浸淫在市场的孙明,对这种变化的感受很明显,“现在你去企业调研能看到很多新人,都不认识。确实这个市场很多人走了,当然也有很多新人加进来。”

  “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最近一段时间,也一直在看其他机会,如果有不错的,肯定就离开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做市人对读懂君这样说道。

  “要是三板真的有一天政策突然来的时候,你猜还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孙明这样问读懂君。

  新三板的寒冬比所有人预计的更加寒冷,也更漫长。持续不见产出的投入,正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的耐心。

  期待已久的池子

  “以后会有一个市场,选标的不需要满市场跑,就从这个池子里选。”2012年,张平还在做PE的时候,有前辈这样跟他提过。

  这句话给张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4年,新三板宣布采用做市商制度。他果断跳槽到一家券商的做市部门。当时,这个部门刚刚组建,只有4个人。张平所在的券商,是首批获批做市牌照的券商之一,对新三板做市业务寄予厚望,当年底团队迅速扩充到将近10人。

  “BAT没有出现在国内资本市场,有很多制度上的原因。新三板应该会有很强的包容性,希望去分享资本市场创新带来的机会,做市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

  当时,怀着这样想法的券商不在少数。

  几乎在张平建立团队的同一时间,做了多年投资的王少杰跳槽到一家券商,着手组建做市团队,招聘对象大都为A股的研究员,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

  刚刚毕业的孙明,一下子认定了做市商这份职业。理由很简单,“那时候就想做投资。”

  券商的热情,很明显地反应在数据上:做市首日,66家券商获批了做市资格。同年,证券业协会注册下的券商共有119家。

  从宣布新三板拟采取做市交易到做市首日,短短半年内,超过半数券商选择进入。这样的决策速度,在券商内部并不多见。2014年8月25日,首批做市的43只股票中,40家券商参与其中。

  刚开始,做市商发展的方式很“原始”,也很“拼”。

  “企业基本上都是我们主动去找。我的工作就是打前台电话,陌生拜访。当时,陌生拜访成功率也挺高的,我们可以作为市场导入者的角色跟董秘去解释,什么是做市,怎么去做市,比较容易跟企业建立信任。”

  当时,没有人料到,此后发生的一切将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几个月后这里将掀起一场财富风暴,做市部门就是整个风暴的中心。

  突如其来的行情

  一切来得毫无预兆。

  2015年3月2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做市指数已经推出近两个月。当天,做市指数上涨2.78%,收于1189.85点。没有人会想到,在此后25个交易日内,做市指数上涨110%。到了4月3日,做市指数收于2503.63点。

  突如其来的行情,远超大家的预期,做市人成了市场中最忙碌的一伙人。

  “2015年,光报销机票就花了10万块,出租车费将近三四千。当年上映的大片都是在飞机上看完的。”2014年刚刚转入做市部门的周康张平则告诉读懂君,当时做忙的时候,一天会安排调研5家企业。

  “那时候我的状态,真的很疯狂。天天看着指数涨,看赚那么多钱,幻想着投两三个亿,赚两三个亿。那时候,真是让你能有那种感觉,好多票开盘就翻四五倍,这都是家常便饭,完全没有估值的意识。”

  对很多刚刚入行的年轻投资经理来说,做市这种“盛况”,一度让他们出现人生巅峰的错觉。

  当时在外界看来,做市像是“特权”。券商内部项目的过会率在80%左右,这意味着年轻的投资经理只要报会,就大概率能过。挂牌公司排着队打折送股票上门。

  “那个时候,一天实盈一百多万,有的时候甚至有两三百万。”如今回忆起来,孙明仍然相当兴奋。

  在曾经做过投资的王少杰看来,一切如此不可思议,“当时给我感觉就是不断地变化价格。”

  他举了个例子:“约定好8元的拿股价格,我们决策会都通过了,老板立刻就说对不起,8块不行,你要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算了。”

  做市俨然成为券商内部最具希望的业务,各个营业部、各个投行部门都在给做市部门推项目。

  这种乐观,在2015年做市商自发组织的做市商大会到达顶峰。那次大会邀请市场上绝大部分做市商,甚至有些券商副总裁也去捧场。

  “大会以业务交流为主,但更像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参加者食宿全免,感觉特别有钱。”王少杰对那次大会印象深刻。

  “有些年轻的做市商,豪言壮语地说,没事,我给你挡着,抛压我全接了。我不怕抛压,抛给我,如果我接不住,兄弟们给我接住。”

  会上,有人提议做市商之间应成立一个联盟,该大会之后可持续召开。

  盛宴后的反思

  “好像就开了那么一次吧”王少杰回忆道。忽喇喇似大厦轻倾,新三板行情在那波狂欢后迅速转冷,至今仍未回暖,成立联盟的事再没有人谈起。

  当两年多之后再次回想起那波行情,做市人不再欣喜。他们开始反思,重新审视起做市业务。

  “开始,我们希望以价值投资进入三板市场,但是市场真正起来后,我们确实也为投机、交易去做了一些事情。”一位做市商负责人告诉读懂君。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做市商的决策决定了现在的结果。

  “那时,有人说市场上最傻的钱就是做市商的钱。”王少杰说,“做市招的最接近的应该是做投资的人。有的券商招的做市人偏营销,还有些挂牌的人也纷纷转过来做市。”

  在孙明看来,广而泛的做市风格,决定了做市商只能吃制度红利。“做市商股份拿得少,有些连老板的面都没见过。公司内部利益格局不了解,可能好多之前进的都要套现。资本运作做不起来,投后管理也没能力。你不死谁死?”

  越来越多的券商将做市业务定位于类投资业务。原因很简单,目前的做市业务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当下新三板流动性匮乏,价差收益远远不能支撑这个业务。

  “做市本身就是带有投资属性的,用的是券商自有资金,考核方式和自营一模一样,企业也不向做市商付费。”张平说。

  但目前新三板做市指数的持续下跌,让希望以投资目的来做市的券商也叫苦不迭。

  在这个极度寒冷的市场,选择坚持的人,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现在过项目,非常严格。”周康说,“选的项目必须有清晰的退出途径,要不能被并购,要不IPO。如果没有明确的退出途径,在三板流动性非常好,然后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业绩稳定增长,这样我可以拿着。只要你这几条都没有符合,那就算了。”

  可走的路越来越越窄,做市的目标却逐渐清晰。

  周康希望加强公司研究,“原来做市商是点对点的看项目,对行业没有做一个系统认知。比如,这个行业在三板有多少家,16年利润是什么样,完全不知道。”

  周康是不久前从原来的券商做市部门离职,来到目前这家券商的,同样还是负责做市业务,“我还是希望做一些事情。”

  目前,他正在按照行业进行布局,“打个比方,光高端装备制造就有11个子行业,11个子行业下面又有一大堆。我对团队的要求,每周一个子行业,写成报告。报告的内容是,该行业三板的公司有多少家,政策是什么样。”

  转型一个月,周康坦言感觉很不错。现在的状态和2015年完全是两种状态,现在大家更多在办公室扎扎实实做工作。

  不久前,他们刚刚看上一家秦皇岛的企业,对方不接受做市。“我们就以产业基金投资,最后对接的不错。”周康说道。

  看上去,做市业务已变成一个研究或者获取项目的途径。周康不以为意,“这是个特殊的时点。”

  “只出不进”

  “之前,我们去企业的时候,董事长接待,起码能喝杯茶,请你吃个饭,送点小礼品什么的,表示一点心意。现在呢,董秘就爱答不理,去了以后给你就一杯白开水或一瓶矿泉水。”

  让孙明感触颇深的是公司对做市态度的变化。

  不难理解,“三类股东”问题悬而未决。一旦企业选择做市,股东人数和股东类型谁也无法控制。自2016年IPO重启以来,先后7家新三板公司在A股上市,但没有一家以做市方式交易过。俨然,做市成了IPO的对立面。

  2016年,仅有77家(剔除退市企业)做市企业转协议,而今年上半年就有194家做市公司转协议,是去年全年的2.5倍。

  “最后你会发现,大的企业拒绝了,小的不敢投,这是一种悖论。很难以做市方式进行投资。”

  更让人绝望的是,即使有企业愿意做市,也不能解决资产荒的本质问题。现在正是资产端的供给跟不上、投资主题青黄不接的时候,让做市商感到焦虑和迷茫。

  “现在好的公司不多,可能只有1%或 2%,其实主板好公司也不多;但比例低没问题,得有活水进来。只出不进就比较危险了。”

  在这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中,一旦碰上坏的光景,原本蜂拥而至的公司就会骤减。

  在经历了2016年挂牌企业数量疯狂增长后,2017年新增挂牌企业数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根据全国股转系统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企业数量的增量仅仅为1151家左右。而去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为2556家。

  “之前聊过,一家做新药研发,一家做在线教育,都不错。原先都跟他们谈过,现在再去谈,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开口了。”张平告诉读懂君。

  挂牌的公司减少,新挂牌选择做市的公司又变少,同时做市转协议的公司增多,这就是目前新三板上的现状。

  做市人的未来在哪里?

  安安心心研究,给自己留足转身空间,周康现在常常对团队中年轻人这样说。他很清楚其中的价值,“此前离开的人,工资都翻了两三倍。”

  这一点,孙明深有体会。“我很感激新三板。没有三板,我哪有这么多资源,你如果刚毕业,怎么能迅速的积累几百家企业的资源,三板就是一种方式。”

  尽管有很多做市人离开了,但仍有一批年轻人选择在此时进入。

  “做市商同行业之间,跳的应该还有一些,别的地方跳过来的人已经非常少了。新进来的人的途径主要就是招一些应届生。”

  与2014年的孙明一样,这些年轻人极度渴望了解企业,追寻投资的真谛。

  在大多数人看来,新三板仍然是个年轻人学习投资的理想地方,“这里有一万多家企业要研究,他会很充实。”

  对许多入行不久的年轻投资人来说,他们并没有多少出手一试的机会。“在这个阶段下,只能做研究,它很难去落地投出项目,不投项目就没有真实的感受。但是你没办法。”孙明说。

  但张平告诉读懂君,现在的做市业务并不是年轻人的一个好的选择,“第一,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第二,三板市场有很多场外的东西,寻找这里投资的模式,怎么选怎么投,是非常复杂的课题。”

  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没有人清楚他们的未来。正如2014年的夏天,没有人清楚做市的未来。

  “要是三板真的有一天政策突然来的时候,你猜还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孙明这样问读懂君。

  在这场关于金钱的游戏中,每个人的命运都被裹挟在滚滚洪流之中,跟时代一起癫狂,又一起坠落。

  “现在还不是三板最差的时候,最差应该是明年上半年。那个时候,已经延期的基金还能继续展期吗?”张平自语道。

  “你会考虑进去吗?”读懂君问他。

  “要看手里的子弹还多不多,这个不是我能决定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证监会 IPO 新三板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