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基因检测这项探究“生命密码”的神秘科学,因2013年一则好莱坞著名影星在进行基因检测后决定手术切除双乳腺从而避免基因缺陷可能导致的疾病的新闻开始走入公众视野。
随着讨论基因话题的深入,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例如昂贵的检测费用以及提前进行预防性手术是否过激等等。不过,基因技术经过多年发展,技术落地及商业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2016年6月25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2016年度项目安排进行公示的通知》,将“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拟进入审核环节的2016年度项目信息进行公示。由此意味着精准医疗重大专项科研行动已经拉开了序幕。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在政策和规划层面外,资本市场上的相关概念股也在不断发酵。
华大基因自2017年7月14日上市首日到“开板”,总共收获了19个一字涨停板,股价从开盘价16.37元一路飙升至“开板”时的107.18元,短短19个交易日上涨幅度超过554.73%,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华大基因在开板后,资本市场对其追捧的热度仍未衰减,之后又是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17年9月9日公司宣布停牌,收盘价定格在172.48元,较发行价和“开板价”分别上涨1,164.52%和60.93%。
华大基因上市以来的股价表现相对于同时期上市的其他次新股而言,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涨幅,都遥遥领先。
当然,华大基因的股价之所以能够“一骑绝尘”,与其靓丽的业绩不无关系,据公司半年报的数据,2017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8.88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1亿元,净利润率达到了21.51%。而如此靓丽的业绩背后,撑起“这片天”的便是基因检测业务。
二、基因检测的发展现状及产业链
(1)基因检测发展现状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88年开始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于2003年4月15日,美、英、中、日、法、德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该事件的里程碑意义不亚于人类的登月计划,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足以堪称生命科学的“首次登月”。
在基因组学在面世以来短短数年发展迅速,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接受基因检测的人数约为400万,2007年这一数字刷新至700多万,而根据目前最新形势,新增检测人数正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快速增加。
随着技术的发展,全球遗传检测(含基因检测)年产值也在不断刷新纪录,从1996年的40亿美元到2000年70亿美元,再到2007年的250亿美元,年均增长幅度为20%。同时,比尔盖茨也发出预言:“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世界首富,一定来自基因领域!”。
回过头再来看看国内基因产业的发展。我国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的发展基本与全球发展同步,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引进国外的测序仪以用于开发下游的应用。2008年,将第二代测序技术用于研究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联,2010年,开发出可用于临床的应用,代表产品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国内代表型企业是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新一代DNA测序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种子公司及其它生物公司的研发工作,国内代表企业有诺禾致源、美吉生物、药明康德等。
不过在中国,基因检测设备自主研发能力相比发达国家还有段距离,目前,二代测序技术应用还主要依靠美国公司lllumina,Inc.和Life Technologies等提供的新一代测序仪。
(2)产业上下游
基因组学应用行业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主要环节。上游主要是基因测序的仪器和耗材试剂;中游为检测和数据读取服务;下游为最终用户。
目前来说,上游检测仪器基本由国外垄断,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lllumina,Inc.、Life Technologies和Pacific Biosciences在全球基因测序仪(第二代检测仪)市场中合共占据94%份额。虽然第三代仪器已经处于研发中,不过由于应用时间较短,技术人才积累等与第二代检测仪仍存在差距。所以当前市面上仍以第二代检测仪为主。
中游的主要用户是临床基因检测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通过采购测序设备仪器,开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同时还有靶向治疗药物检测、遗传缺陷基因检测、致病基因检测、肿瘤基因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疾病风险评估等多种基因检测服务。
下游直接对接最终用户,如医院临床和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