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央行再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其中进行了13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和7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除对冲掉当日到期的300亿元逆回购外,实现净投放1700亿元,然而这已是央行连续两日进行超千亿元的净投放。
对于连续大规模的净投放,央行公告中显示,大量净投放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冲税期、政府债券发行缴款和央行逆回购、MLF到期等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中银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对中国财富网表示,央行进行净投放主要是在对冲季节性波动、维护流动性稳定,不必将其过分理解为货币政策的放松。未来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可能性不大,预计流动性大概率将维持不紧不松的局面。
央行天量逆回购 资金面“明松暗紧”
据悉,昨日央行进行了1400亿元的市场净投放,创一个月以来单日净投放量新高,但这似乎并没有缓解市场流动性的紧张压力。数据显示,在昨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上,各期限回购利率均出现上涨,其中R001加权平均利率上涨6个基点至2.72%;R007加权平均利率上涨13个基点至3.07%,R014加权平均利率上涨2个基点至3.55%。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在天量逆回购下,货币市场资金依旧偏紧,主要是由于7月逆回购到期量较大,仅上旬便有5300亿元到期,而7月又是传统缴税大月,财政存款的增加将给资金面带来压力,加之6月外汇占款继续环比下降,也使得利好基础货币投放的预期落空。央行天量净投放看似宽松操作,实则资金面超预期趋紧,一定程度上说明此前市场对于资金面的预期过于乐观。
“昨日开始货币市场利率明显紧张,今日央行再度大量净投放之后资金紧张情况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市场资金缺口超出了央行投放规模。”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中国财富网表示,此次资金紧张增加了波动,但不是利率趋势性上行,更不是央行主动收紧货币。
邓海清强调,此次资金紧张与2013年下半年以及2016年底的资金紧张不同,当时资金紧张主要是央行主动收紧货币,2013年下半年是由中性货币转向紧缩货币,2016年底是由宽松货币转向中性货币,而此次资金紧张则不是央行的意图,主要是由于客观原因以及市场摩擦所致,不具备可持续性。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
在近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金融去杠杆未被提及,而会上反复强调的则是“经济去杠杆”,这也让市场一度解读为金融去杠杆已经结束。然而,在昨日银监会和保监会发布的学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稿中,均把服务实体、防范风险放在了重要位置。
覃汉指出,从银监会和保监会的表态来看,监管态度并未放松。他认为,五年一次的金融工作会议,主抓的是方向与纲领,金融去杠杆这一具体推进工作未被提及实属正常,但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消除乱象抑制金融泡沫等则被明确为未来的工作方向,而这些都是金融去杠杆背后的逻辑。目前金融体系面临着重新定位,在金融由过度繁荣回归本源定位的过程中,监管和改革不会缺席。
除银监会、保监会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外,央行也于17日上午,由央行行长周小川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会议中强调,今后一段时间,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优化金融供给体系。
其中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被再次提及,邓海清表示,大量的净投放也表明了央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中性态度,在监管协调2.0的背景下,应当是“严监管+平货币”,在货币政策已经回到中性的情况下,并不存在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去杠杆的必要性。从经济增长和通胀来看,目前并没有经济过热和高通胀的危险,也不存在因为增长和通胀收紧货币的理由,未来央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中性,货币市场也将维持不松不紧的格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