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资本市场里总是能看到南半球的风景,因为是过冬天嘛。事情一直到上周即将结束,终于迎来了一些转机。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的例会,传递了三个非常重要而明确的信号:
1
货币政策的基调,从合理"稳定",变为合理"充裕";
2
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变为最新的表述"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增加"稳定市场预期"的表述;
3
没有再提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表述。
货币政策的基调,虽然一词之差,只是从稳定变成了充裕,但是背后的意味有了很大的变化。央行在2014年四季度至2016年三季度对于货币政策基调的表述,是合理充裕。在当时的那两年,我们看到的是利率的基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近4.5%一路下降到逼近2.6%的历史最低水平。利率一降,水位抬升,水上的鸭子纷纷拍起了翅膀,所有资产价格在那些年,都出现了仪仗队齐步走一般的上涨。
当然,今年的国际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以美国为首,全球都在紧货币,我们不可能逆全球潮流而动。不过,即使不同于2014-2016年,我们不去主动降低利率,仅依靠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央行依然有较为大的空间。现在大行15%左右的存准率,依然是全球最高的水平。未来,不排除会再次定向降准,以满足货币合理充裕的水平。如果执行到位,所有资产价格,都有望得到维持。
第二个重要信号在于央行对于去杠杆的说法和态度。增加了稳定市场预期的表述很重要,这就意味着去杠杆,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以市场大幅波动作为代价,也不能牺牲当期经济增长。而必须是根据市场和经济的情况,来动态地调整力度。去杠杆就好比踩刹车,开车时踩刹车的意义是为了安全,而不是为踩而踩。一定是根据上下坡和转弯的路况,边看边踩。这就叫"把握好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
第三个变化也很重要,不再加速推直接融资的进度,也是对市场的呵护。就好比说,一家超市,不断的上新,旧的还没卖完,新货又来了,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如果新增客户的引流和增长没有到位,那么就会出现失衡,最后结果一定是商店库存堆积。
总的来讲,央行政策的变化,意味着实体经济和市场里,流动性最紧张的阶段,已经明确过去了。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凡有收益必有成本,这叫做收益成本匹配原则。因此,人们普遍担心,流动性宽裕的代价,是否要由汇率来承担呢?道理很简单,钱也是一种商品,任何商品,数量多了就会贬值,数量少了就会升值。充裕的流动性,是否会对汇率构成压力呢?
这一点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上看得非常明显。从5月11号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从6.3回调至6.66的位置。这和同期的美元指数连续升值关系很大。其实和美元一样,大家看美元都知道看美元指数,我们人民币也有一个对一篮子货币的指数,叫做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篮子里包含美元、欧元、日元等超过20种以上的全球货币。因此,人民币指数,是我们看待升贬,最直观又最客观的途径。
从去年5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指数从92一路强势升至97,就表明,除了兑美元之外,人民币一年来其实跑赢了大多数其他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