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三板 融资 / 创业 / 动态 / 观点 > 吴晓求:不应把发展重点放在IPO上

吴晓求:不应把发展重点放在IPO上

2017-06-02 15:51  来源:未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未知

  1.没有杠杆就没有金融, 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

  现在,金融生活中或者金融理论研究中有很多新的术语,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现在我们似乎进入到一个概念不断创造的时代,我对这种概念“不断创造”的现象深表忧虑。现在似乎天天有新概念,天天在学习新概念,天天在阐释新概念。实际上,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概念是比较稳定的,不可随意更换、创新。现在人们热衷于谈金融去杠杆。我不知道,如何“去”杠杆?为什么“去”杠杆?我们很难“去”杠杆,只能“降”杠杆或“优化”杠杆。金融本质上就是杠杆,金融自诞生那一天开始,杠杆就出现了。也有人说要把金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实际上,金融风险是消除不了的,更不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有金融那一天起,风险就已存在。金融的背后就是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让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所有的规则和行为包括监管准则、现场监管等都是试图防止这种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我们的底线和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说把所有的金融风险都控制住。过度理解风险控制就会得出金融“去”杠杆的荒谬建议。金融的杠杆功能是去不了的,没有杠杆就没有金融,也没有效率。我们惟一能做的是适度“降”杠杆,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

  2.监管不能用过去的标准看待不断变化的金融

  我经常在想有些词的核心含义,比如说“监管”。监管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监管显然是防范金融风险蔓延的重要屏障,但是,监管首先是要观察事物的发展趋势,观测到风险点,要判断这个风险点有多严重,不是说一定就要把这个风险点挑破,制造风险。我们要科学、完整、系统地把握金融风险。这非常重要,并且这种把握一定是站在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角度,而不是站在保护落后的金融状态的角度。要理解,金融有生命力的;要理解,金融是和科技密切相关的一种业态。也就是说,现代金融的生命力在于科技的应用,没有科技这个心脏就没有现代金融。科技植入金融体系后,金融的业态和风险都会发生变异。这需要认真研究和仔细观察。要对这种变异的风险和传统的风险进行科学比较。如果把这个变异的风险看成是金融危机的来源,那就出了问题。

  我们要站在这样的角度,站在金融与科技结合的角度,站在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观察今天金融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看得清楚。从过去的角度、用过去的标准去看待不断变化的金融,我们会做错很多事,监管就会成为阻碍金融发展和金融技术进步的力量,就会让本来的潜在风险变成现实中的剧烈的人为风险。

  3.某些监管政策缺乏理论逻辑,把灵魂看成了幽灵

  我非常欣赏有深厚理论逻辑的专家学者。在金融界,我有为数不多的可以欣赏的专家,其中,央行周小川行长就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专家。他有很强的理论逻辑能力,他的文章很有趣但不太直白,他的论文经常放在人民银行的网站上,并不乐意发表。他的论文代表央行研究的动向和政策趋势。他的论文读起来有点晦涩,不会直面告诉你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但若慢慢品位很有意思。他的讲话一般外行人也听不懂,慢条斯理还有点绕,但有很深的理论逻辑。我始终认为,在金融领域有很深的理论逻辑,很多工作会做的更好,政策混乱的现象会相对少。

  坦率地说,前一段时期,某些金融监管政策的出台就有点“唐突”,我为此感到忧虑。为什么会这样?出台的政策缺乏理论逻辑。把正常的东西看成不正常。把灵魂看成了幽灵。资本市场的收购行为怎么了?没有并购重组还叫资本市场吗?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并购重组而不是增量融资。增量融资功能远不及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八、九万亿。资本市场最多一万亿。但资本市场之所以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处在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有存量资源的配置功能,这是商业银行所不具有的。对存量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功能。增量容易存量难。存量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价格的确定。世界上大多数500强的公司都进行了并购重组,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4.不可以把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放在IPO上

  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没有这个功能,资本市场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可以把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放在IPO上,虽然IPO有它的某些现实性,但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是并购,资本市场的规则重心是推动并购重组。我们当然反对虚假并购重组,我们反对操纵市场基础上的并购重组,反对内幕交易,但是,我们必须推动合理有序、透明的并购重组。中国要建立现代金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不发展,并购就很难,也就难以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不是融资金融。传统金融主要是融资金融。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要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要完成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就必须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样,资产才能流动,风险才能配置,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作用。

  所以,资本市场的很多政策都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比如说,资本市场要发展,就一定要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过去天天呼唤机构投资者,但是一旦机构投资者真来了的时候我们又不适应。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机构投资者怎么得了?机构投资者有些是财务投资者、有些是财富管理者、有些是并购者。在资本市场上,门外有些野蛮人挺好,他是市场功能的校正机制,价格合理形成的推动者,会使场内人有一种竞争的压力,能够让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这些都是现代金融的基本要素。

  5.同业存款的大幅增加,反应出中国金融不充分竞争

  现在对商业银行的同业活动开始加强监管。同业存款大幅增加,是目前金融制度的必然产物。大银行有国家信用做担保,所以,负债廉价而充足,又找不到有效的投资渠道,所以这些大银行充裕的资金成为中小银行同业存款的主要来源。同业存款的大幅增加,反应出中国金融不充分竞争。我们不能把它扼杀死,如果扼杀死,小银行就完蛋了。小银行本来信誉就不高,本来大银行的同业存款就是它重要的资金来源,通过客户的下沉再找到一个大银行所不能服务的客户群体,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大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发展到现在的一种必然现象。

  6. 过度强调风险,会阻碍金融的进步

  金融人才有个意识至关重要,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那就是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金融人才与生俱来的禀赋,没有风险意识的金融家迟早会灭亡,终究会踏上不归路。所以,金融人才DNA中的风险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永远不能铤而走险,永远不能有一赌赢天下的冒险之举。风险意识除了技术层面的风险管控、对冲外,也包括遵守法律。

  风险意识需要科学理解、系统把握。如果理解不当也会导致金融裹足不前。有些人机械地理解风险意识,以至于无所作为、不思进取,走路都怕踩死蚂蚁。这就如同出门有可能会被车撞到一样,他选择了不出门,选择了宅家。这就走向极端了。这样的风险意识是僵化的。显而易见,我们还是要出门,而且要开车出门,开车出门效率高,从概率上看,开车出门肯定比你在家被车撞到的概率要大,但是效率大大超过潜在风险。不要把风险意识作僵化理解,那样的话,金融就没有效率,更谈不上进步。

  有些人过度强调风险,以至于被风险吓住了。这只会阻碍金融的进步。所以,要科学、完整地理解风险,要在推动金融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提高金融效率基础上,花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基础上来控制风险。适度的风险意识是金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内容。

  附全文

  本文为吴晓求教授在首届(2017年度)中国金融教育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各位朋友:

  很荣幸在首届(2017年度)中国金融教育发展论坛上做一个发言。中国金融教育发展论坛是在第二届教指委成立之初我和郭庆平主任委员一起思考金融人才培养规划时提议创办的,并得到第二届教指委的批准。郭庆平主任委员长期在央行担任领导工作,有丰富经验,广阔的视野,深入了解中国金融的发展方向。我长期在高校工作,也在思考如何让中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与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乃至于中国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机地契合起来。

  除了我们每年举行一次带有经验交流性质的金融专业硕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工作会议之外,金融教指委现在增加了一个务虚会,主要思考中国金融人才培养的战略问题。这个务虚会的载体就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论坛”。这个论坛显然超越了金融专业学位的范围,金融专业学位只是金融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教指委可能会与更多的机构合作,举行更大范围的金融教育发展论坛。

  1、金融资产的膨胀与金融风险

  习总书记5月3日到中国政法大学视察,其中专门强调“中国的未来在年轻一代”,同样,中国金融的未来也在年轻一代。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金融人才培养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金融业能有今天,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大国,我认为,与改革开放近40年来金融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一个更远的将来,站在金融强国的角度,用引领世界金融发展趋势的标准看,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很多的观念和认识需要深化,很多体制约束需要改革。

  今天,中国已经发展成金融大国,虽然我们还不是金融强国。从1995年到2016年的20多年时间,中国金融资产规模增长了近40倍,无论是证券化的还是非证券化的,还是金融总资产,都有较快增长。按不同口径计算金融资产总规模窄口径270万亿,宽口径360万亿。同时,中国的GDP增长也很快,2016年达到74万亿。这一时期金融资产的膨胀速度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的金融杠杆越来越高。这显而易见隐含了某些结构矛盾和金融风险。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有关金融问题的学习会上提到,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这种大规模的金融资产的膨胀内含着很多风险。如何理解这种结构性金融风险,在金融教学和研究中非常重要。

  2、对新概念的疑惑

  现在,金融生活中或者金融理论研究中有很多新的术语,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现在我们似乎进入到一个概念不断创造的时代,我对这种概念“不断创造”的现象深表忧虑。现在似乎天天有新概念,天天在学习新概念,天天在阐释新概念。实际上,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概念是比较稳定的,不可随意更换、创新。现在人们热衷于谈金融去杠杆。我不知道,如何“去”杠杆?为什么“去”杠杆?我们很难“去”杠杆,只能“降”杠杆或“优化”杠杆。金融本质上就是杠杆,金融自诞生那一天开始,杠杆就出现了。也有人说要把金融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实际上,金融风险是消除不了的,更不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因为,风险与金融与生俱来。有金融那一天起,风险就已存在。金融的背后就是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金融。风险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让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所有的规则和行为包括监管准则、现场监管等都是试图防止这种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变成全面的金融危机。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是我们的底线和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说把所有的金融风险都控制住。过度理解风险控制就会得出金融“去”杠杆的荒谬建议。金融的杠杆功能是去不了的,没有杠杆就没有金融,也没有效率。我们惟一能做的是适度“降”杠杆,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

  3、金融监管的核心意义

  我经常在想有些词的核心含义,比如说“监管”。监管的核心要义是什么?监管显然是防范金融风险蔓延的重要屏障,但是,监管首先是要观察事物的发展趋势,观测到风险点,要判断这个风险点有多严重,不是说一定就要把这个风险点挑破,制造风险。我们要科学、完整、系统地把握金融风险。这非常重要,并且这种把握一定是站在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角度,而不是站在保护落后的金融状态的角度。要理解,金融有生命力的;要理解,金融是和科技密切相关的一种业态。也就是说,现代金融的生命力在于科技的应用,没有科技这个心脏就没有现代金融。科技植入金融体系后,金融的业态和风险都会发生变异。这需要认真研究和仔细观察。要对这种变异的风险和传统的风险进行科学比较。如果把这个变异的风险看成是金融危机的来源,那就出了问题。

  我们要站在这样的角度,站在金融与科技结合的角度,站在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去观察今天金融的一系列问题,才能看得清楚。从过去的角度、用过去的标准去看待不断变化的金融,我们会做错很多事,监管就会成为阻碍金融发展和金融技术进步的力量,就会让本来的潜在风险变成现实中的剧烈的人为风险。

  4、理论逻辑的重要性

  理论研讨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重视理论逻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理论逻辑能力就是把握事情本来面貌的能力,就是把握事物的过去、今天乃至未来的演变规律的能力。有深厚的理论功力,心中才会有数。学术大家们为什么那么从容,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理论逻辑,知道事物向什么方向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非常反对金融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那么重视实习,把实习看成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这么大好的时光跑去实习干嘛?有时学生与导师都不熟悉就跑去实习了。我经常在人民大学讲,如果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学生把重点放在实习找工作上,这是中国大学教育的悲哀。我们最重要的时间是要放在理论逻辑的训练上。

  我非常欣赏有深厚理论逻辑的专家学者。在金融界,我有为数不多的可以欣赏的专家,其中,央行周小川行长就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专家。他有很强的理论逻辑能力,他的文章很有趣但不太直白,他的论文经常放在人民银行的网站上,并不乐意发表。他的论文代表央行研究的动向和政策趋势。他的论文读起来有点晦涩,不会直面告诉你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但若慢慢品位很有意思。他的讲话一般外行人也听不懂,慢条斯理还有点绕,但有很深的理论逻辑。我始终认为,在金融领域有很深的理论逻辑,很多工作会做的更好,政策混乱的现象会相对少。坦率地说,前一段时期,某些金融监管政策的出台就有点“唐突”,我为此感到忧虑。为什么会这样?出台的政策缺乏理论逻辑。把正常的东西看成不正常。把灵魂看成了幽灵。资本市场的收购行为怎么了?没有并购重组还叫资本市场吗?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并购重组而不是增量融资。增量融资功能远不及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每年新增贷款八、九万亿。资本市场最多一万亿。但资本市场之所以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处在核心地位,是因为它有存量资源的配置功能,这是商业银行所不具有的。对存量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功能。增量容易存量难。存量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价格的确定。世界上大多数500强的公司都进行了并购重组,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5、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

  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没有这个功能,资本市场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可以把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放在IPO上,虽然IPO有它的某些现实性,但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是并购,资本市场的规则重心是推动并购重组。我们当然反对虚假并购重组,我们反对操纵市场基础上的并购重组,反对内幕交易,但是,我们必须推动合理有序、透明的并购重组。中国要建立现代金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不发展,并购就很难,也就难以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不是融资金融。传统金融主要是融资金融。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要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要完成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就必须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样,资产才能流动,风险才能配置,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作用。

  所以,资本市场的很多政策都要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比如说,资本市场要发展,就一定要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过去天天呼唤机构投资者,但是一旦机构投资者真来了的时候我们又不适应。中国资本市场没有机构投资者怎么得了?机构投资者有些是财务投资者、有些是财富管理者、有些是并购者。在资本市场上,门外有些野蛮人挺好,他是市场功能的校正机制,价格合理形成的推动者,会使场内人有一种竞争的压力,能够让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这些都是现代金融的基本要素。

  6、商业银行间的同业活动

  现在对商业银行的同业活动开始加强监管。同业存款大幅增加,是目前金融制度的必然产物。大银行有国家信用做担保,所以,负债廉价而充足,又找不到有效的投资渠道,所以这些大银行充裕的资金成为中小银行同业存款的主要来源。同业存款的大幅增加,反应出中国金融不充分竞争。我们不能把它扼杀死,如果扼杀死,小银行就完蛋了。小银行本来信誉就不高,本来大银行的同业存款就是它重要的资金来源,通过客户的下沉再找到一个大银行所不能服务的客户群体,完成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大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发展到现在的一种必然现象。

  7、金融人才培养的五个要素

  我认为,金融人才培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理论逻辑能力的训练是金融人才培养的基石。各位都是来自于高校的院长和教授。我们一定要警惕学生把重点放在所谓的实习这种短视行为。我是阻止我的学生去过度实习的,我为他们急于实习而愤怒。我告诫他们,要把基础打扎实,要读大量文献。基础扎实,前途无量。人民大学有一个制度,130多个博士点,每个博士点都有主文献。每个博士点精选古今中外50部学术著作、100篇学术论文。这些都是经过教授们认真讨论后才可以进入主文献的。主文献制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在这个学科历史上有哪些学者做出过什么贡献,以及这些学者之间的学术关系。通过学习主文献,让他们了解学术大家们的学术风范,一个数据、一个观点他们都做了很好的引注。这是理论素养的积淀和学风的培养。能把这50部学术著作、100篇学术论文看完就很好。所以,在人大读在职博士生比较难,因为,要读主文献。博士生的考试也从主文献中出。不看文献怎么答得出来。

  深厚的理论逻辑是金融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我们虽然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金融学家,但理论逻辑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学生中的大多数人,95%以上的人都是金融实际工作者,但是理论素养仍然非常重要。

  第二,要培养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卓越的专业能力。理论逻辑是基石,卓越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重点。专业能力核心是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潜能和办法。这种能力需要洞察未来,能够把握问题的原因和实质,能有效制定出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这是人才培养的重点。我们不要求95%的金融人才要了解从M0到M2以及整个货币结构演变的规律和内在动因,但是我们要他们了解这种货币结构的变化对市场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要了解并把握货币结构变化对宏观经济、对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金融和科技的深度结合,创造了新的金融业态。专业能力也包含具有运用新科技的能力。如果对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没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在实践中也难以与时俱进。

  第三,要有创新动力和风险意识的平衡能力。现代金融没有创新能力是不行的。我们面对的是需求不断变化的客户,是日新月异的金融技术,所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非常重要。金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动态需求。传统金融为什么落后?就是因为没有这个潜意识。它试图让作为客户的融资者、投资者、金融服务的需求者符合传统金融的规则,而不是让金融机构顺应客户的需求。新的金融业态做了彻底的改变。客户的需求是新金融变革的主要动力,以此为基础控制风险。我有两种金融体验,我经常在两者间跳跃、比较,以此体验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差异,或者科技金融与过度物理化金融之间的差异。这就是两种不同业态的支付。比如网上购物,在座的80%以上都会用微信支付或者是支付宝在网上购物、消费。我就体会到包括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内的移动支付或新支付业态有多么快乐、多么便捷。传统的金融支付也上线了,但还是很麻烦,要求你打开APP输入用户名、要求输很多密码,有的还必须要插U盾等等,很麻烦。传统支付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是要保护客户财产的安全,这不能说它的出发点错了,它是要保护客户的资产安全,但是它没意识到如何让客户便捷多么重要,他们将安全放在置其它而不顾的最重要的位置,以至于牺牲了便捷,牺牲了效率,所以,设置了很多规则障碍。设置规则障碍出发点是好的,这我从不怀疑,但是使用起来很麻烦。新的支付方式很便捷、安全,一秒钟就完成了,非常快捷,从来不用这个码那个码。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创新。所以,金融最核心的元素是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今天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了,他对金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了,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是金融进步的力量,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力量,而不是让客户的需求去迎合传统金融的规则。实际中,我们经常搞反了方向。

  金融人才有个意识至关重要,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那就是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金融人才与生俱来的禀赋,没有风险意识的金融家迟早会灭亡,终究会踏上不归路。所以,金融人才DNA中的风险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永远不能铤而走险,永远不能有一赌赢天下的冒险之举。风险意识除了技术层面的风险管控、对冲外,也包括遵守法律。

  风险意识需要科学理解、系统把握。如果理解不当也会导致金融裹足不前。有些人机械地理解风险意识,以至于无所作为、不思进取,走路都怕踩死蚂蚁。这就如同出门有可能会被车撞到一样,他选择了不出门,选择了宅家。这就走向极端了。这样的风险意识是僵化的。显而易见,我们还是要出门,而且要开车出门,开车出门效率高,从概率上看,开车出门肯定比你在家被车撞到的概率要大,但是效率大大超过潜在风险。不要把风险意识作僵化理解,那样的话,金融就没有效率,更谈不上进步。

  有些人过度强调风险,以至于被风险吓住了。这只会阻碍金融的进步。所以,要科学、完整地理解风险,要在推动金融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提高金融效率基础上,花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基础上来控制风险。适度的风险意识是金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内容。

  第四,要有开放的态度、国际化视野。中国是个大国,我们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和学习的态度至关重要。们有一种倾向,以为我们的经验已经可以放之四海了。实际上,至少在金融领域我们还远未如此。我们还要广泛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关于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第五,也是最后一点,金融人才要有敬畏法律的心态,要有道德底线。对金融人才而言,道德约束至关重要。金融是一个诚信行业,从事金融业的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没有生存的基础。诚信和敬畏法律,都是金融人才培养必须加以考虑。

  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在金融人才培养方面至关重要。我们在培养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案等方面要充分体现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标签IPO 金融 市场监管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