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年初再融资新政之后,减持新规让定增资金无往而不利的套利模式再遭当头一“棒”:套利空间收窄加上退出期限延长、流动性受限,“稳赚不赔”的神话破灭在即,杠杆套利将成“水月镜花”,投资逻辑将从短期套利更多回归价值本源。
定增融资近两年爆发式增长,除了定增融资灵活、周期短、成本低等特点外,较大的套利空间和金融市场无序的繁荣无疑是重要推手。2015年,定增融资规模超过1.2万亿,接近IPO融资规模的8倍;2016年定增融资规模1.6万亿元,是IPO融资规模的10倍以上。据券商测算,2011年-2016年,1年期定增和3年期定增的平均收益分别达36.7%、113.8%,其中,折价套利空间贡献了主要收益。而且,一些相关方往往会制定市值管理计划,有些甚至会有兜底条款。因此,套利空间几乎成就了“稳赚不赔”的神话,各路资金追利而来,并衍生出很长利益链条。
因此,近几年定增市场异常火爆,优质项目被疯狂争夺,不少号称“定增王”的基金、资管产品炙手可热。此外,由于定增产品呈现出较好的绝对收益特征,参与方往往采取杠杆操作,在2016年7月之前,结构化产品成为私募定增产品的主流设计,参与者从银行等机构配资,2倍甚至3倍的杠杆司空见惯。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是一拍即合,从2012年以来,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同业负债、委外投资等绕开了种种限制,通过各种途径和通道直接投资,为其他产品和投资者提供杠杆资金等方式以获得更高收益。不仅定增融资,互联网金融甚至杠杆分级基金,都获得了大发展,分级基金规模一度疯狂扩容。
当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受银行信用无限扩张催生的金融资产繁荣开始消褪,定增市场、杠杆基金概莫能外。2月17日再融资新规发布,缩窄了定增折价的价差空间。而减持新规拉长了投资期限,流动性受限,抬高了资金成本,定增市场套利投资趋动短期将下降,定增套利将难以再得到金融机构配资。而杠杆基金在新规实施之后,已逐步走向边缘化。从互联网金融的兴亡、杠杆基金的起落到定增资金的沉浮,折射的是金融产品在加杠杆和去杠杆的作用下,从无序繁荣中退潮的过程。
不过,定增市场规模下降,并不意味着定增市场就没有投资机会。有定增“大户”透露,他们近期仍在到处看项目,优质项目仍是一票难求。当然,他们参与定增的逻辑发生改变:转向重视价值本源而非短期套利,更加关注成长性和长期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