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扩容放缓,做市与协议板块分化明显
2017年新三板扩容放缓,做市与协议板块分化明显。2017年上半年,挂牌公司11,314家,新增挂牌1,153家,远远低于去年月均424家的挂牌速度;摘牌公司则达到160家,占历年累计摘牌公司数的六成。新三板市场分化,做市板块与协议板块严重背离,做市指数跌跌不休,已创下29月新低,做市制度安排问题凸显,淘金做市创新板块的机会也已浮现。
创新层次年大换血,年报成长性褪色,挂牌企业财报持续规范化。新三板的分层管理进入第二年,老创新层公司1/3出局,1,392家创新层公司中新晋升层企业765家:因流动性因素降层的占四成,因成长性标准升层的公司达七成。2016年报监管趋严,新三板其成长性光环褪色,净利润同比增速骤降,大幅低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同期水平;按行业大类看,可选消费类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综合表现最强。
融资功能获得强化,pre-IPO投资逻辑逐步转变。新三板定增融资便捷高效的优势在今年证监会严格A股市场定增审批的背景下得到强化。上半年新三板定增融资645亿元,是创业板的1.67倍。16年11月以来,受到IPO加速催化,机构参与定增热情回升。挂牌企业纷纷冲入IPO赛道,启动IPO辅导公司数量逐月增加,年内新增辅导公司225家,累计持续辅导公司495家。然而三类股东身份不明朗,减持新规拉长变现周期、以及新三板与主板估值差缩小将促使未来的pre-IPO从跨市场套利向更注重投后管理的长期成长型投资逻辑转变。
外部竞争加剧,新三板的市场定位、政策配套和参与模式亟待调整。2017年IPO发行加速对新三板中的优质企业产生虹吸效应,在A股以外,港交所拟推的创新板制度设计对新三板亦形成竞争。若无远虑,必有近忧,目前新三板对于投资者的主要意义是pre-IPO的主板备板,企业因责权利不对等,挂牌意愿明显下降。新三板坐拥上万家中小微企业资源和广而深的行业覆盖,如何发挥好这样的高起点优势值得思考。我们认为,从全市场而言,应对市场定位构建共识;从监管层角度,应在监管同时持续推进配套制度红利;从中介机构角度,应理顺针对新三板的专业化全链条参与模式。
新三板扩容放缓,做市与协议板块分化明显,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