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定增市场的供需结构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折价率比之前有明显的提升,定增新规出台后的这一段时间是相对较好的一个时期。”
“近几个月,A股有很多定增项目折价率很高,尽管市场低迷,但还是有一些机会的。”7月5日,一位中融信托的人士指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再融资市场在遭遇监管趋严后,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但情绪难免低迷,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折价率的优质项目吸引了部分市场机构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机会或仅存于再融资新规的新老划断时期,很难形成扭转定增市场低迷的力量。从更长远来看,在监管新规的影响下,定增市场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未来很难重现此前的光景。
低迷中的机会
对于A股再融资而言,在2017年上半年遭遇了两度可能改变市场格局的监管新政。
首先,证监会在2月17日发布的再融资新政,这一政策剑指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定价机制畸形,对原有的再融资市场规则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和修改。
随后,在5月底,证监会发布了减持新规,通过定增这一方式进入的投资者受到了更为细致的限定。
7月4日,一位沪上某机构人士告诉记者,“简单来讲,锁定期满后的12个月内只能减持50%,同时还要受90日内(集中竞价)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1%的限制,这无疑将大大延长定增项目的持股时间。”
两项新政双管齐下对再融资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A股再融资规模为3885亿,完成发行次数为257次,相比去年同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
2016年期间,历史顶峰的融资规模也将市场的气氛推向近乎癫狂,无数资金涌入后,投资者却越来越难从再融资市场中获利。
“太多的资金涌入后,项目折价率一再降低,很多机构都在赔本赚吆喝。”前述中融信托人士讲到。
而申万宏源分析师林瑾也指出,2016年前三季度竞价发行项目浮动收益率明显呈快速下滑之势,6-9月已降至平均12.97%。根据林瑾整理的数据显示,在此之前2016年2月、3月定增浮动收益率可高达50%左右。
步入2017年,一方面是市场的低迷,一方面遭遇监管新规,这种背景下,投资者纷纷远离定增投资,定增市场也逐渐从2016年的浮躁回归至理性。
就在市场找回理性的过程中,部分市场机构开始发现新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在监管新形势下,企业定增发行面临一定困难,尤其是一些基本面不好的企业,同时参与定增认购的资金规模也下降较为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2017年再融资市场上市公司定增项目折价率显著提高,根据记者了解,从2017年开始,定增发行折价率一度接近20%,相比2016年显著提高。
九泰基金定增投资中心总经理刘开运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分析指出:“整个定增市场的供需结构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折价率比之前有明显的提升,定增新规出台后的这一段时间是相对较好的一个时期。”
但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机会并非长存,或许仅存新规过渡的这一周期中。在此之前,证监会曾表示,再融资新规执行采取新老划断,已经受理的再融资申请不受影响,给市场预留一定时间消化吸收。
而能够拿到较低折扣空间的实际上就属于这一过渡阶段的定增项目。
天弘基金定增投资部总经理李蕴炜便指出:“近期一些项目的折价率确实高了,但这一现象不可持续,新老划断后的新项目均要面临发行期首日定价 90%折价的问题,也就是说再好的项目折价也是存在上限,折价空间十分有限。”
刘开运也指出,现在是一个过渡期,现在发行的项目均是再融资新规出台之前的项目,过了这段时间之后,整个定增市场折价率的空间将会被锁死。
综上所述,定增市场短暂的机会并不能彻底扭转目前再融资市场的颓势。
盛况不再
过渡期后,定增折价率空间被锁死正是监管趋严的重点。
“此前的定价机制中投资者往往偏重发行价格相比市价的折扣,忽略公司的成长性和内在投资价值。过分关注价差会造成资金流向以短期逐利为目标,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长期资本的形成。”此前,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透露。
也就是说,监管层在一定程度上希望定增折价率等短期因素的边际效用降低,参与定增项目投资者的收益将更多依靠公司的内生发展。
刘开运表示:“未来主要考验公司的内增生的能力,而不是完全靠并购重组概念或者赚取折价率,本质上还是要回归到价值投资。”
在这种背景下,定增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投资人的类型。
李蕴炜对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指出:“定增投资机会一直存在,但能抓住投资机会的人变了,我觉得这种机会是属于产业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的,财务投资者接受不了较长的限售期。”
建立在上述种种因素的基础上,记者在同多家此前参与定增市场的机构交流后发现,大家普遍对再融资市场重返昔日有些疯狂的盛景持悲观态度。李蕴炜更是直接指出,定增市场肯定会萎缩。
而此前参与定增市场的资金也开始寻找其他出口,其中一项便是监管层今年以来持续鼓励和支持的可转债。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可转债的市场规模在2017年开始出现迅猛的增长态势,今年以来共有34家上市公司董事会发布可转债预案,合计发行规模达到1254.2亿元;另有48家预案已经通过股东大会,合计发行1086.79亿元。
“我们预估可转债全年预案规模可能要达到6000亿,这恰好可能是定增市场萎缩的规模。”前述沪上机构人士指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