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财经 新三板混改,利好七大行业
中国联通的混改终于在8月20日晚间落下大幕。在本次混改过程中,中国联通拟向战略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不超过约90.37亿股股份,募集资金不超过约617.25亿元;由联通集团向结构调整基金协议转让其持有的约19.00亿股股份,转让价款约129.75亿元;向核心员工首期授予不超过约8.48亿股限制性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约32.13亿元。上述交易对价合计不超过约 779.14 亿元。
中国联通混改的意义
如此庞大的交易规模,也让联通的混改方案成为自2010年友邦保险IPO以来亚洲市场最大的募资案。联通混改一直被称为“标杆”,那么联通混改到底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对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有什么样的影响,都还要从联通成立开始说起。
(1)联通成立背景
1994年,为了打破电信业垄断,中国联通承载着“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发展电信事业”的使命成立,在其他基础电信同行的排挤下艰难发展至今。可以说,作为如今中国电信行业“三巨头”之一的联通,在引入市场竞争、促进中国电信业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2)发展滞后成联通混改“主因”
联通混改,除了中央推动之外,其实已经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进行混改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联通当前的行业地位。虽然贵为电信“三巨头”,但是联通的“巨头”地位总是显得有那么一丝尴尬,移动方面的用户比不过中国移动,宽带用户又比不过中国电信,4G用户甚至在三家中处于垫底的位置,没有一项数据是排在首位的。
4G用户渗透方面,中移动依旧以63%的渗透率排在首位,电信则以57%紧随其后,中国联通仍然大幅落后,渗透率仅为39%。
抢不到用户,自然也就抢不到市场份额,没有了市场份额,业绩表现也可想而知。对比三家运营商2016年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虽然三家都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丰收,但是中移动的强势和联通的弱势却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便是中规中矩的中国电信,净利润比起中国联通也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除了业绩原因,来自联通内部的情绪也成为了推动混改的因素之一。2016年7月,曾经的联通掌门人常小兵被中纪委披露违纪,再加上2015年底联通电信合并的谣言,让混改前的联通内部一片混乱。
从2016年收入情况也能看出,中国联通人均收入14.55万元,对比中国移动的17.25万元和中国电信的18.97万元,差距显得有些大,平均薪资低于同行,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受到影响,来自内部的情绪自上而下都受到了影响,为了扭转当前态势,混改之路也就顺理成章。
(3)联通混改意义
结合上文提到的几点原因,我们认为选择联通作为混改试点的因素有几点:
一是电信业兼具了政府主导性和市场竞争性。在任何国家电信业都是受政府管制的行业,国家层面上不可能将电信业完全私有化,但是为了保持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动力,引入民营资本,实现市场化,通过几家公司的市场竞争来刺激发展是一条可行之路。
二是联通相比移动和电信,混改条件更成熟。市场占有率、业绩、员工平均薪酬在三家都处于垫底地位,内外部压力都迫使联通需要通过一些改变来挽救颓势。同时,三家之中联通的盘子相对最小,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阻力会相对较少,便于操作。
那么联通混改成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来一一陈述。
首先,联通在移动端和宽带端都不具备竞争优势,在当前中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下,电信还有宽带业务能与之抗衡,联通则没有任何竞争资本。混改成功以后,联通会将目标更多的对准还在研发阶段的5G,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争取在5G市场重新找回一席之地,既能盘活整个集团的业务又能阻止电信业重回一家独大的寡头垄断局面,这也符合联通建立的初衷。
其次,虽然被当做个案处理,但是作为备受瞩目的混改案例,联通的成功也为其它准备混改的企业提供了参照物,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也为混改提供了一条“互联网+”的思路。引入互联网企业参与混改不仅仅只是在资本结构和股权架构方面做做样子,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股东的优势,将传统行业互联网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净利润的同时还可以适当的通过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