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三板成立以来,截至目前,共有467家企业摘牌。其中2014年摘牌16家,2015年摘牌13家,2016年摘牌56家,而到了2017年上半年,却有160家企业摘牌。
犀牛之星统计到,刚刚过去的7月份,新三板上共有102家企业摘牌,创出了新三板单月摘牌数量的最高记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也从月初的11297家,减少到11286家,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
而整个8月,共有112家新三板企业摘牌,新三板单月摘牌数量再创新高。至此,下半年才过了两个月,新三板摘牌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整个上半年的数量,达到了214家。
摘牌原因各不相同
从7月102家公司摘牌原因看,有33家企业是因为其他被终止上市的情形被强制摘牌。结合2016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不难看出,这33家企业里大部分是未披露2016年年报的企业。
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很多是因公司经营发展战略变化申请摘牌,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因被上市公司收购而申请摘牌。而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称得上优质企业。
从可查的34家已摘牌却已披露了2016年报的企业来看,合晟资产、艾维普思在2016年分别有2.18亿、1.86亿的净利润;文旅科技、华阳国际亦分别创造了8913.83万、8818.43万净利润;此外,还有已被证监会受理的明德生物,被上市公司收购的北方园林、维科电池。
除此之外,7月,还有几家优质企业向股转系统申请了摘牌,包括已于今年1月被证监会受理的金丹科技以及尚在IPO辅导阶段的新产业、湘村股份。
而从八月企业摘牌的原因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仍是因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变化而申请摘牌,第二类则是被上市公司收购,如信诺时代被上市公司云赛智联收购、价之链被浔兴股份收购,第三类则是因为IPO成功,阿科力、银都股份、万马科技、世纪天鸿、众源新材5家企业均属此类。
从业绩方面来看,八月摘牌的优质企业也不少,除去已过会的银都股份,2016年净利润过亿的企业还有四家,分别是新产业、润丰股份、聚利科技以及玉禾田,四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52亿、2.52亿、1.26亿、1.24亿。而2016年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的企业也达到了36家,远超7月的13家企业。
“有进有退”已成新常态
新三板近期为何频频摘牌?
在企业角度来说,大多数企业上新三板挂牌,无非是要借此增加企业知名度、增强股权流动性,同时有利于企业融资。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新三板企业除了增加知名度之外,其他目标实现起来都遭遇了一定困难。
从2017年上半年的交易数据来看,上半年有将近7000家股票没有任何交易,而市场中5%的企业却集中了70%的成交量,流动性匮乏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从融资数据上看,近一年,新三板上共有2600多家企业成功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416亿。但这2600多家企业放在今天,连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若将时间刻度放大,最近三年内新三板上也仅有4981家企业成功融到过资金。而在近两月摘牌的214家企业中仅有51家企业成功融过资,可见,仍有大部分企业在新三板中实现不了融资的小目标。
再从企业内因来看,相当部分企业在新三板上没有资本运作,每年却还要负担额外的持续督导费用、审计费用和正规运营等带来的税收和人力成本的提高。
以上理由虽说适用于大部分摘牌企业,但还有一部分优质企业摘牌则另有其因。
截至7月,A股2017年IPO数量已经近300家,全年极有可能突破500家,达到近10年的顶峰。一边是相对冷清的新三板,另一边是A股IPO提速,因此,无论是资金,还是企业,自然都不会无动于衷。新三板企业的摘牌原因中,也就越来越多的出现了IPO的因素。
此外,包括新产业、湘村股份等越来越多优质企业,在IPO辅导阶段便开始向股转系统申请摘牌。虽然这类公司公告提及摘牌原因都是“为配合境内资本市场上市的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但其背后的原因却引人猜测。
有市场人士指出,这些新三板拟IPO企业摘牌的最大原因其实是要处理“三类股东”。因为如果不摘牌退出新三板,在排队途中是无法清理“三类股东”的。
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新三板上的摘牌潮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