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不仅制约了上市公司股东快速减持的行为,也影响到了新三板上醉心于拟IPO企业的投资者。
业内人士分析,面对退出时间被拉长、“转板”溢价空间被压缩等问题,新三板Pre-IPO策略将再次生变,“早进早退”或成为部分中小投资者的新选择。而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出,政策套利将预冷而价值投资将逐渐升温,大量只投拟IPO企业的资金或流向新三板上其他的优质标的。
Pre-IPO热情减退 “早进早退”或另辟蹊径
自从2016年下半年IPO审核提速以来,投资拟IPO企业成为新三板许多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的首选,围绕拟IPO企业展开的“集邮”热情空前高涨。不过随着A股减持新规的出台,这份热情或许将会降温。
根据《规定》,持有上市公司IPO之前发行股份的股东都属于“特定股东”范畴,在企业上市后任意连续90天内采取集中竞价交易的减持数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采取大宗交易减持的则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
新鼎资本董事长、“啃哥”张驰指出,新三板企业全部股东在企业成功上市之后都将受到减持新规的限制,那些持股比例在1%以下的个人股东减持得会较快,但对投资机构而言,由于持股比例一般都在2%以上,部分达到10%甚至20%,因而未来退出的时间将会延长至少1年时间,加上IPO所需时间及禁售期,整个投资周期将会延长至6至7年,这无疑会让市场上Pre-IPO的热情下降。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负责人诸海滨则表示,因为新三板上许多个人投资者或者中小投资机构持有拟IPO企业股权都不会超过2%,持股比例较大的机构也会分成多个持股比例较低的账户,因而减持新三板对新三板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东北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总监付立春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A股减持新规对企业IPO预期和时间周期产生了较大影响,两个市场之间的收益差和套利空间会受到压缩,而鉴于企业IPO之前多数会有融资行为,此时进入的投资者多半又是短期财务投资者,因此未避免企业在申报IPO过程中公司大股东与新进中小股东之前产生冲突,未来拟IPO企业和投资者在选择对双方时都会更加谨慎。
对于Pre-IPO投资策略,付立春建议投资者可在企业尚未签订IPO辅导协议,或者看好企业有IPO潜力和可能的情况下入股,在企业IPO上市之前尚可交易的阶段,寻找一个已经获得一定溢价、估值相对较高的时点退出,这样退出期限可控,收益也相对可控,确定性比较强。
据付立春透露,目前市场上少数投资机构已经在这么做了。“预计这可能是今年下半年Pre-IPO的一个新版本,对于投资者而言,政策套利越来越难,退出得越晚越被动。”
价值投资升温 政策倒逼资金“回流”优质标的
A股减持新规对新三板的影响还不止于此,不少市场人士都认为这将进一步促进市场参与者专注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未来更多资金将从A股回流至新三板,从拟IPO企业流向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优质标的。
中科招商常务副总裁朱为绎分析曾对媒体表示,减持新规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培养新三板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者,若投资机构不布局成长股,就算企业能成功上市,年化收益率也不会太高。此外目前新三板市场定增、减持非常方便,大股东可能会借助新三板市场实现阶段性的减持,有利于提高新三板市场的交易量。
张驰分析判断,今年2月17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融资新规定,对定增次数和融资额有了新的限定,如此减持新规又限制大股东快速变现,实际上监管层就是在倒逼资金流向新三板。“A股资金流转效率降低但使用成本升高,考虑到收益和机会成本,投资者还不如以价值投资观念去寻找新三板上的优质标的。”
尽管目前新三板市场仍面临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但是张驰认为未来若随着新三板流动性改善,创新层或者精选层每天能有巨量成交额,届时投资者也可以在新三板二级市场上实现退出而并非一定要去A股。
不仅仅是减持,对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此次监管层也明确表了态。5月27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邓舸表示,证监会在修改完善减持制度时,还将对创业投资基金的退出问题作出了专门的制度安排,对专注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市场化退出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政策趋向已经很明显:靠短线投资赚快钱,或者政策套利的投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了。”张驰认为,未来新三板新的投资模式就是价值投资,资金应该投向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带代表着产业升级和未来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