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强调“保险姓保”的大势之下,无论保险公司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转型,都必须探索保障型业务的发展道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中小险企借助互联网渠道和技术,对传统保障型保险进行改造,以新渠道+传统产品的方式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对“如何结合传统保险与新技术”这一问题,中国保监会发展改革部副主任罗胜近日指出,互联网给保险行业带来的大改变将来自于保险“主战场”,产险领域是车险,在人身险领域,改变将主要来自于寿险和健康险。他认为,目前互联网将对寿险行业带来的改造程度被严重低估。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指出,互联网保险创新的重点应该是传统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把传统产品进行信息化改造,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品的经营进行服务。
行业规模保费降幅扩大
今年一季度,我国寿险行业规模保费自该项数据披露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而1-4月份,这一降幅进一步扩大至5.31%。
具体来看,1-4月份,寿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4510.1亿元,同比增长约32.35%;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约为2746.7亿元,同比下降约60.59%;以投连险为主的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约为103.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74.19%。可见,各险种的保费收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分化。
不同业务板块同比出现巨大的结构化差异,主要是因为监管政策的变化。为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发展、限制其总规模,鼓励发展保障型产品,保监会自2016年开始至今陆续发布了多项监管政策。例如,2016年3月份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2016年9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和《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根据规定,对于不符合精算和监管要求的产品,在今年4月1日前全部停售。今年5月份,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型保险产品或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政策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对中短期理财险进行了方向引导、总量控制,另一方面又在产品设计形式上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使得部分公司希望以变通的方式将理财型保险换一个面孔继续销售的想法落空,最终反映在销售数据上。
与此同时,保监会还对部分违规的保险公司开出了罚单,对“长险短做”规避监管等做法进行“立即停用违规产品、3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等行政处罚。
“受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新兴的中小险企,尤其是产品结构十分倚重理财产品的寿险公司。”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大型寿险公司业务结构较为均衡,各条产品线的发展兼顾,也有庞大的代理人队伍。同时,部分险企较早谋划转型之事,相关的准备做得较为充分,受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某中小寿险公司内部人士表示,业务发展压力大,对于转型,知易行难,理财型业务冲规模快,而要将此类业务转变为保障型业务,需要较长时间。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不少中小公司可能都得走一段较长的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