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寿险产品是否符合网销?营销员会不会被更智能化的服务替代?现行的车险商业模式是否会被即将出现的无人驾驶所颠覆?保险科技对传统保险业的改造,正在显现出威力。近日,在中国保险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保险大会上,对互联网保险颇有研究的保监会发改部副主任罗胜,纵论新技术对保险产品、渠道乃至商业模式可能带来的新奇变化。
罗胜认为,互联网对保险产品的改造应该来自于保险的主战场,产险领域是车险,人身险领域应该是寿险和健康险。“尤其是寿险,可能是被大家严重低估的部分。”
罗胜认为,对于车险来说,远忧来自于无人驾驶。“虽然我们可以安慰自己说到时候保险的重地会转向系统的安全和产品责任,一样有饭吃,但是由于总体风险的减少,市场容量必然会大幅度下降。”而对于近期车险产品模式的改造,罗胜觉得虽然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推广型的产品出来。”
对于寿险产品来说,由于是风险定价和投资收益定价组合,再加上在保费收集方式和赔付方式的各种变化,使得寿险产品变的非常复杂。在罗胜看来,所有复杂的产品,都有被互联网解构、简化、重组的可能,“通过人为复杂化建立起来的保护壁垒一定会被打破,更可能会被颠覆。”
罗胜认为,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客户会逐渐的觉醒,搞清楚自己的需求。“保障的归保障,投资的归投资,寿险产品两种功能的拆分、简化,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从行业比较优势角度看,保险业发展是保障做足。”
除了产品外,在渠道和运营模式上,互联网也对保险业造成了颠覆。罗胜表示,随着消费习惯的更替和产品的改造,网销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短期来看,随着行业互联网化程度的加深,一些为减少组织层级、提高底层营销员佣金占比设计的更加扁平化的网络平台开始出现,原有的营销员组织体系正在迁移。”他认为,未来成本过重的营销员模式很有可能会被互联网、人工智能所替代。
而随着像蚂蚁金服等科技公司的介入,行业的形态和布局可能会更彻底地改变。罗胜指出,大中型保险公司要想成为保险市场多极化中的一极,必须转型为科技企业,并自成体系。小公司更可能在细分市场中扮演一个类型化的角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公司会越来越不具备竞争力。同时,国有大公司的角色会更加尴尬。
基于以上推论,罗胜认为,未来保险市场的故事,也许就是以平安为代表自成一体,与以蚂蚁金服为代表的平台体系之间的竞争。
对于互联网保险监管的政策取向和策略,罗胜认为应该管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的适应性。“保险是一个强监管的金融行业,严密的监管规则方面防住了风险,同时对传统作业模式也往往会形成官方认可和固化、强化。这必然会增加互联网进入成本。”
罗胜主张对互联网保险采取开放的态度。“对互联网作业模式与原有规则之间的冲突,不能简单从合规的层面予以否定,更应该从更深层面,查找规则建立的逻辑基础,以风险防范为(博客,微博)最终目的,通过规则解释等方式,寻求规则适应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二是监管的稳定性。罗胜认为,任何互联网保险方面的创新,都意味着各种人财物的投入,本身就面临很大的市场风险,监管规则不稳定、随意变更意味着更多一层监管风险。“这种风险负担过大,必然会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抑制市场创新活动,长远来看,对保持保险市场活力也是有伤害的。”
三是监管的平衡性。面对互联网保险和传统保险的利益冲突,罗胜认为,单纯打破监管规则获得的价值,不是真正的价值,也不是真正的创新。“原有监管规则被打破以后,新的规则要及时跟上,既发展又防住风险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