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曾是保险业的明星产品,在增加规模保费方面有突出的贡献。随着2016年以来,监管层强调“回归保障、回归价值”政策指引下,以万能险为代表的中短存续期产品成为监管的重点,并在规模上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时至今日,2017年已过去一半多,但保监会对万能险的监管仍未放松。
强监管大趋势之下,一些以前依靠万能险扩大资产的公司必然面临着转型,转型首先要从保费收入的结构转变开始,既包括原保费收入的变化情况,也要观察万能险保费收入的变化趋势。
万能险一枝独秀
从保监会公布的整体数据来看,2107年前5个月,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15987.38亿元,同比增长29.95%;而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约为3084.4亿元,同比降幅达到59.4%。从具体公司来看,前5个月,有46家人身险公司的万能险保费下降,其中下降超九成的险企有12家,29家险企万能险保费下降幅度超五成。
上述数据表明,在监管政策的高压态势下,万能险保费总体出现了大幅下降,且这种趋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我们可以以几家以往在发展万能险方面非常突出的保险公司为例。
首先是安邦人寿,根据披露的数据,2017年5月单月,安邦人寿的原保费收入急剧下跌,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低值,仅为0.57亿元;而从2017年1月到4月,安邦人寿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852.58亿元、777.96亿元、243.53亿元、13.44亿元,这可以用“断崖式暴跌”来形容。
安邦人寿前3个月的原保费收入,即2017年开门红期间原保费收入仍保持在百亿元以上级别的同比增长,从4月到5月,保费规模急转直下。根据媒体披露,安邦人寿2017年一季度原保费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在于将年金保险“长险短做”,而5月,公司受到监管处罚的影响,原保费收入被打回原形。
此外,原保费收入一路下滑的还有此前在资本市场上的举牌明星恒大人寿。数据显示,恒大人寿5月原保费收入仅为8.44亿元,比4月减少约50%;而2017年1月至4月,其原保费收入分别为69.97亿元、21.13亿元、21.89亿元、16.9亿元,基本呈下降的趋势。
与安邦人寿和恒大人寿相比,另一家举牌大户华夏人寿则是呈现两级分化的情形,其原保费收入和万能险收入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数据显示,1月至5月,这家险企的原保费收入分别为205.6亿元、80.59亿元、116.41亿元、39.9亿元、40.64亿元,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且下跌幅度较大,与其他寿险公司并无大的区别。但如果看华夏人寿的万能险保费,1月至5月的数据分别为97.3亿元、112.16亿元、131.28亿元、117.08亿元、66.49亿元,这表明华夏人寿2017年前4个月万能险保费规模并未收缩,且维持在百亿元的增长水平上。虽然5月的万能险保费急速下降,但仍然远超原保费收入。
这值得市场的高度关注,在保险业内对万能险的发展集体保持低调的情况下,华夏人寿万能险保费规模居高不下,在监管政策对万能险发展仍然限制的情况下,华夏人寿这种逆风操作的方式令市场担忧,未来这种模式能否持续?
不过,即使如今仍维持高位增长,但与2016年相比,华夏人寿万能险还是处于大幅下滑的态势。数据显示,2016年,华夏人寿前5个月万能险保费高达1237.03亿元,而2017年前5个月总和则为524.3亿元,已下跌近六成。
但与同业相比,在同业大幅降低万能险保费规模增速的同时,华夏人寿万能险规模仍在高位徘徊,不得不令业界侧目。
与另一家曾是万能险明星企业的前海人寿对比,就更能说明情况。数据显示,1月至5月,前海人寿万能险保费分别为0.22亿元、0.13亿元、0.12亿元、0.55亿元、0.87亿元,由此可见,2017年前5个月,前海人寿万能险保费几乎都在低位徘徊,虽然5月略有增长,但也仅为0.87亿元,与华夏人寿已经不在一个量级。要知道,前几年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的宝能系的重要资金来源就是前海人寿的万能险资金,如今在监管的重压下,前海人寿的万能险基本上已经偃旗息鼓。
万能险曾是中小险企迅速做大、做强的重要工具,但今非昔比,在保监会步步收紧的政策下,再想依靠万能险做大规模其实并非易事。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对于万能险未来的监管,保监会没有丝毫放松的意图。在审计署指出个别保险公司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万能险等筹资入市,影响资本市场秩序等问题后,保监会迅速回应称,将查找制度漏洞,进一步推动整改落实。
保监会表示,近年来,万能险的快速发展潜藏较大的风险隐患。一是个别保险公司违背万能险自身发展规律,把产品设计成期限短、保障低的纯理财型产品,业务结构严重失衡。二是个别保险公司把万能险作为融资工具,激进投资,资产负债严重错配,给公司自身带来现金流等风险,影响了资本市场秩序。三是监管制度存在漏洞,在法人治理、资本真实性、资金运用、产品管理等方面监管不力。
保险业保费数据的出炉更能说明问题。2017年1月至5月,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合计2.03万亿元,同比增长26%。虽然仍保持高速增长,但与2016年同期近40%的增速相比,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贡献保险业近八成保费收入的寿险公司保费增速大幅下滑。
2017年前5个月,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6万亿元,同比增长30%。而2016年同期,寿险公司原保费同比增速高达50%以上,与2016年同期相比,2017年直线下降20个百分点。寿险业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监管政策不断收紧中短期理财型业务,万能险前5个月保费收入同比下滑超过60%。
就增速而言,前十五大原保费公司的万能险环比增速是普遍高于其原保费环比增速的,上涨幅度在10%-20%居多。不过,从保费收入绝对值来看,万能险收入普遍是在原保费收入的五分之一以内。这说明大中型险企虽然在调节万能险占比,但并不会直接砍掉万能险业务,使业务结构回归常态。
2017年前5个月,华夏人寿万能险收入最多,为524亿元,高出其原保费收入50亿元,是万能险前十五大公司里为数不多的3家业务结构偏万能险的公司。另外两家万能险收入超过原保费收入的公司分别是上海人寿、渤海人寿,这两家万能险后起之秀,试图在监管大限来临之前多赚一点保费规模而已。
监管收紧防风险
监管层对万能险的强力监管背后,其实是对中国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错配加剧的风险担忧,尤其短期保险产品的规模的剧增,会加剧保险资产的流动性风险。
惠誉认为,产品集中度高对流动性造成压力:由于2015-2016年期间大规模销售短期储蓄型保险,多家中资寿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升高。此类保险公司对长期股权和投资性房地产等高风险且低流动性的资产的风险敞口较高,并且严重依赖新保费收入来支撑流动性需求,因为这些风险敞口的资产和负债久期匹配情况较差。
短期储蓄型保险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短期投资需求,主要通过银行销售。此类产品包括保障成分较少的趸交保费万能寿险或传统非分红保险。在较短的锁定期结束后(即一或两年后退保无手续费),这些保单的退保率通常较高,并且主要目的是为了在短期获得较好的回报。
2016年以来,一系列监管措施要求保险公司减少短期储蓄型产品销售,转而销售保障成分较多的产品,而缺乏营销队伍的公司将导致销售更复杂的保障型产品的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中国的寿险公司投资高风险和非流动性资产通常比其他地区更激进,特别是那些着重销售短期储蓄型产品,且需要为投保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回报率的保险公司。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5家主要销售万能险的保险公司的高风险资产(包括股票、基金、长期股权投资和地产)与股东权益之比较高,为5.4倍。股权敞口中有一些大额的单一股权投资,而部分地产投资属于风险更高的“在建工程”类。
而保费收入增长放缓可能迫使保险公司在其现有的现金及其他流动性资产不足以覆盖付款支出时处置资产以支持现金流,特别是在退保率激增的情况下。在中国的5家主要销售短期产品的保险公司中,安邦人寿的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水平最高,截至2016年年末,约覆盖其保险负债总额的59%。富德生命人寿有限公司的流动性资产覆盖率最低,仅为12%。被迫出售资产可能造成损失和资产减值,尤其是流动性低的长期股权投资和地产。确认的损失可能使保险公司更加难以产生流动性,并会对资本金水平造成压力,可能进而刺激更多的投保人退保,导致退保激增以及需要进一步亏本处置资产。
鉴于此类着重销售短期产品的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不大,对销售短期产品的保险公司的担忧,不太可能导致整个保险行业面临流动性压力或大部分寿险公司投资组合价值大幅下降。截至2016年年末,中国的5家主要销售万能险的保险公司约占寿险市场总资产的14%,其余的主要销售短期保单的19家寿险公司另外占有4.0%的资产份额。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