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监会发布的2017年1至7月保险数据报告显示,前7个月,原保险保费收入25267.56亿元,同比增长21.30%。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095.54亿元,同比增长14.11%;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171.96亿元,同比增长23.78%。
我国保费区域集中度正在进一步加深;监管趋严、回归保障,调结构促转型已成行业共识;银行系险企“转型”进展可圈可点。种种迹象表明,保险业已放慢急剧扩张的脚步,转而寻求价值化、精细化的发展模式。
十省市保费占总保费59.25%
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江苏、广东、山东、河南、北京、四川、浙江、河北、上海、湖北十个省市保费收入共计约1.5万亿元,占总保费的59.25%,较去年同期继续上升。这意味着,总保费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加深。
记者梳理历史数据发现,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间的1-7月,上述十大省市保费在总保费中的占比分别为57.95%、56.98%、59.18%。另外,相较十大寿险公司排位变换的频繁,近三年来区域保险市场发展趋势相对稳定,上述十个传统保险强省一直稳定在保费收入排名前十,仅名次略有变化。
分险种来看,寿险保费贡献最大的十大省市与总保费来源区域相同,过去三年间的1-7月,十大省市寿险保费收入在寿险总保费中的占比分别为59.93%、57.82%和59.71%;十大省市财险保费在财险总保费中占比分别为54.14%、54.69%和54.72%。财险保费市场的城市贡献情况略有变动,安徽代替湖北成为财险保费第十大来源地。
这种保费区域集中度的加深在上市公司上体现也很明显。A股上市险企2017年上半年的寿险业务来看,国寿、平安、太保、新华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分公司均来自于上述十大省市。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河北五省保费收入占国寿保费收入的37.99%。平安寿险仅广东分公司就收获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规模保费506.26亿元,占其全国规模保费的17.63%。
产险三巨头中的平安产险上半年在上海取得保费72.11亿元,同比上涨41.8%,是其保费增速最高的地区。太保产险在则在河北和四川两地的保费增速较高,上半年分别取得保费收入16.76亿元和18.76亿元,分别同比上涨21.1%和20.5%。而人保财险主要霸占江苏和广东地区,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9.89%和30.33%。
保费区域集中度的进一步加深必然对险企有一定的“风向标”作用,能否在这些重量级城市掌握主动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
今年前7月,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交银康联、中银三星五家险企的原保费分别为326.85亿元、215.84.0亿元、211.17亿元、114.06亿元、23.1亿元,合计原保费891.02亿元,同比减少6.5%。其中,农银人寿、交银康联、工银安盛原保费同比增长30.8%、27.2%、21%;中银三星原保费同比小幅增长6.6%;而建信人寿成为五银行系险企中唯一原保费下降的公司,降幅高达47.4%。整体原保费收入的下降与银行系保险公司的调整、转型不无关系。
据记者了解,随着规模型业务向价值型业务的迁移,建信人寿正进入较大的转型“阵痛期”。自2014年以来,建信人寿退保率居高不下,2015年、2016年退保金均超百亿元。建信人寿表示,退保金的增长及退保的周期在相关产品设计时已充分考虑,退保率在精算假设范围内,公司已做好相应的资金安排,不存在退保风险。此外,建信人寿与母行建设银行的合作,已经从单纯的业务合作走向前中后台的融合,从双方技术资源的简单对接走向系统联合研发、产品设计层面。
中银三星人寿也表示,将进一步深化银保联动各项举措,根据“效益优先,兼顾规模”的发展战略,围绕集团客户的需求推动产品转型,提升长期保障型期交产品占比,支持趸交产品的电子化迁移。
此前银行系寿险公司披露的二季度关联交易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工银安盛、农银人寿、中银三星人寿、建信人寿、交银康联通过各自母行代销保费分别实现298.37亿元、161.51亿元、20.87亿元、282亿元和152.63亿元,合计达915.38亿元。而上半年,工银安盛、农银人寿、中银三星、建信人寿、交银康联5家险企的保费收入分别为316.8亿元、216.1亿元、35.3亿元、282.0亿元和153.4亿元,合计原保费1003.6亿元。
上述五家险企依托母行代销的保费合计占规模保费的91.2%,由此可见,母行依然是银行系险企的最主要的保费来源。但值得关注的是,农银人寿与中银三星通过母行获得的保费占规模保费的比例较小,这说明,银行系险企也在积极开拓其他保费渠道,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原标题:10省市占全国六成保费 银a行系保险公司转型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