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长护险融资可能是最能引起各界都注目的金融议题之一。在广州,今年八月初开始试点的这个社会保险新险种,至今已有771名85岁以上的失能老人通过评估并获得资助。仅广州一城,职工医保中预计能通过评估拿到资助的参保人逾两万。
已现雏形的长护险很“吸金”。如同其它社会保险仅能扮演保基本的角色、商业险仍有空间攻入高收入群体一样,在长期护理险的融资市场上,各类资本正在蠢蠢欲动。例如,9月15日腾讯财经报道,国际保险公司Genworth Financia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一行人赴泛海在线考察,并就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发展等问题进行沟通与探讨。
如同笔者数月前在本版曾经讨论过的那样,进入老龄化的中国,尤其是一批迈向高龄化的沿海一二线城市,几乎毫不意外地会在长护险这个领域出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步发展的格局。现在国际保险公司的介入,更进一步说明,在养老服务这个领域,中国的保险融资并不缺资金,缺的只是足够可靠的老龄数据以及基于这些数据提炼出的金融产品。
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明摆着如此诱人的一个市场,相关保险产品却仍未大批量进场?除了相关的老龄数据不够准确可靠,难以为研发保险产品的精算工作提供依据,另一个很大的问题,可能出现在服务使用端:无论长护险的融资有多么庞大,只要相关的管理规范尚未明晰,养老服务就会是“海鲜价”,长期护理市场中的服务提供者会有各种充分的理由来“消耗”掉投入。
例如在广州,最近就有媒体报道,发现有养老机构在被政府列为定点长护机构后,马上上调床位与服务价格。笔者了解过,这种变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同服务不同价:接受同一种服务的老人,符合长护险资助资格的要给机构支付一个比不符合资助资格的老人更高的价格。这也可以表现为服务价格水涨船高:因为有长护险的资助,但囿于设备和人手的局限,实际能服务到的老人无法增加,于是每个单元的服务价格相应上升。(原标题长护险雏形阶段很“吸金” 发展的关键是规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