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进行4630亿元MLF操作,均为一年期,利率3.3%,与上期持平;今日有1800亿元逆回购和2595亿元MLF到期。
流动性有缺口 6月降准依然有空间
考虑到目前市场流动性的结构性问题,此前央行决定适当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市场人士纷纷关注央行是否会继续降准。
在明明看来,目前央行管理流动性的主动性增强,4月降准具体操作是置换MLF到期量,6月到期MLF量为4980亿元,高于4月MLF到期量。从这个流动性缺口上看,依然存在降准空间。另外,尽管MLF担保品范围扩大,但由于质押率等因素的限制,MLF操作量理论上的增加与实际操作增量仍有差距。出于降低融资成本考虑,降准置换MLF到期量的操作可能出现在下半年。
MLF续作也不影响降准的操作。何津津表示,两者并非完全替代的关系,预计年内仍会有降准操作。首先,MLF操作对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而言是更贵的选择。其次,MLF操作对象的限制使得流动性分层或加剧,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减小对批发性融资的依赖。同时当下MLF操作在主要操作工具中的占比过高,有逐步下调的必要性。再者,叠加当下严监管、表外转回表内的压力下,中小金融机构负债承接能力有限,定向降准应运而生。
“降准+加息”或成政策组合选项
一是市场利率难以继续下降,加息概率增加。
从国际环境来看,利差不断收窄。年初以来,市场利率拐头下行,中美利差不断缩小,10年期中美国债利差从年初的140BP以上降至5月末的70BP以下。目前,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在加快,市场预计美联储6月份按计划加息,中美利差将进一步收窄。央行可能继续随行就市,通过上调OMO、MLF等短期政策利率,保持中美利差一定距离,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利率下行的政策环境不在。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平衡,在杠杆率方面,国内杠杆率增速虽得以控制,但仍在高位,稳杠杆将成为未来调控方向,利率下行的政策环境不在。
防风险、严监管仍为下半年主基调。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主要是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稳妥处置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这些深层次因素制约政策放松,避免助推市场风险隐患继续上升。严监管下,资管、流动性等新规落地实施,表外融资收缩,表外融资向表内转化,引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流动性指标压力加大,紧信贷格局还将延续,贷款利率难以下降。
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输入性通胀或导致PPI和CPI上行压力增加;另外,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加杠杆投资炒房仍未遏制,不利于利率下降。
二是稳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成本,维稳流动性。
外汇占款的下降,需要降准补充基础货币。近年来,随着外汇占款的下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和贴现窗口等渠道成为主要货币投放渠道,但央行的制约已日渐暴露,2016年末以来,基础货币增速持续回落,同比增速从10.2%下降至2018年1季度末的6.29%,维持在低位增长,需要货币乘数的提升来稳定货币投放量,今年以来,央行采用准备金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货币乘数从2017年末的5.21上升至2018年4月末的5.69。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贸易顺差继续呈下降趋势性,为保证货币乘数高位运行,维持货币平稳增长,降准是必要选择。
降准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维稳流动性。对商业银行来说,依靠再贷款(包括OMO、SLF、MLF、PSL)等方式获取的资金成本高、期限短,另外,再贷款具有不对等性,主要是被大型商业银行使用,大行有充足的优质抵押品,可以拿到这些资金,中小银行优质抵押品少,只能从大型商业银行借钱,导致中小银行资金成本更高;采用降准补充流动性,释放的资金不管全部置换MLF,还是直接净投放,成本更低,更为稳定,有利于降低实体融资成本,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期限错配程度,进而从根本上维稳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为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提供了安全基础。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存款准备金作为流动性风险准备的部分职能也将逐步弱化,存款准备金率逐步下降是一个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