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各地官方尚未公布汇总后的成交数据,但民间机构均依据官方的监测信息予以统计。虽然不同机构的统计数据有细微差别,但均反映出一线城市成交量大幅下降的事实。
根据中原地产的统计,2017年四个一线城市合计成交新房(不含保障房)19.23万套,成交面积1875万平方米,两者同比下滑幅度相当,约为40%。二手房方面,去年一线城市成交4001万平方米,同比下滑46.6%。
其中,北京的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双双“腰斩”。北京新房成交仅为3万套左右,创下历史新低。上海的二手房交易跌幅最大,成交面积为1283万平方米,跌幅接近六成。
价格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7年11月,北京、上海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均同比下滑,深圳新房价格下滑,市场动向相对滞后的广州,房价则同比上涨。
不过,在2017年,全国大部分城市录得交易量攀升,上市房企销售业绩也普遍向好。虽然年末市场有所降温,但很多城市仍然创下历史新高。
中信建投认为,这种情况并不意外。按照该机构的观点,市场的热点已经从2015年的一线城市,转移到2016年的二线城市,到2017年,三四线城市已成为新的热点。这些城市的单城交易规模虽小,却因数量众多而构成“长尾”,并推动去年的整体交易规模创下历史新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源自调控政策出台的时序和力度。从2015年末开始,一线城市就率先出台调控政策。在2016年和2017年的数次加码中,一线城市均“身先士卒”。数次政策累加之后,一线城市的调控力度已是全国之最。
“一线城市既是政策的发起点,也是政策高地。”1月4日,北京某大型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本轮调控亮点的“现售令”、土地交易中的限价、鼓励租赁等措施,均源自一线城市,然后向全国推广开来。
但就一线城市而言,调控政策在新房和二手房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
新房市场的降温,主要是由于“限价令”带来的供应低迷。以北京为例,亚豪机构的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仅有126个项目入市,同比减少154个,月均入市量仅10个项目。这些项目带来商品住宅供应23495套,供应面积342.6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减少了16.9%和18.8%,创下自2006年北京执行预售管理制度以来的新低。
“过去两年北京诞生了很多高价地,大都准备以豪宅的形式入市。但2017年北京的限价政策十分严格,单价超过8万的项目寥寥无几。”上述房企人士表示,受此影响,很多项目延缓了入市步伐。
二手房的低迷则是由于信贷政策的影响。“3·17新政”出台后,部分二手房因被认定为非普通住宅,首付比例从四成骤增到八成,按照北京的房价水平,这相当于几十万至上百万不等的成本。这也导致很多在途交易中止。
在当前一线城市的二手房交易中,六成以上为先卖后买的“连环单”。该特征也造成一种连带效应,即一单交易的中止,往往引发数单交易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