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谊是北汽集团的“掌门人”,汽车圈大家比较公认的“北京爷们”——大气、仗义、实在、热情,有点傲气,同时还有点小幽默。虽然与他没有深交,平时我也不太爱写人物,但是参加完《汽车商业评论》主办的“第九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见证了他与李斌、赵福全的“巅峰对话”之后,还是忍不住想动笔写写他。
如前所述,我认识徐和谊很久,但两人并没有深谈过,算是“君子之交”吧!他牵头创办北京现代的时候,我已经去奇瑞工作了。第一次聊到他,还是当时中国汽车报副总编吴迎秋给我打电话,说徐和谊要带一帮人到奇瑞参观,让我安排安排,我当然是满口应允。那时的奇瑞扛着自主品牌的第一面大旗,风风光光的,至于最终去没去,有没有收获,由于我后来离开了奇瑞,也就无从知晓了。
真正与徐和谊打交道,是回北京以后的事,这时他与汽车圈的人很熟了,大家都开始叫他“老徐”。我在中进汽贸工作时,我们公司准备与北汽集团旗下的北汽鹏龙公司一起联手在顺义建一个汽车贸易园区,他特别重视这件事,对我和时任北汽鹏龙的总经理强宁说,这对北汽产业链的完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谈完事吃饭时他说:“你就是孙勇啊!早知道你从奇瑞离开就好了。”什么意思?他没往下说,我也猜不透。
后来,我调到中国汽车报工作后,与他又有了几次接触,主办的几场活动他都准时到场。由于他与当时的中国汽车报社长李庆文是中央党校的同学,年龄相近,加上又有同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经历,两人交情很深,“惺惺相惜”,对社报的工作也格外支持。由于每次活动都是我主持,交流也就多了一些,观察也更细了一些,文章开头关于“北京爷们”的印象,也是在这个时候渐渐地形成了。在我的心中,他也是由徐和谊变成“老徐”了。
我总的印象是,老徐在台下很“低调”,在台上很“高调”。
台下的“低调”,可举一两件事来佐证。老徐参会,喜欢自己开车,不带司机。记得2014年4月份,中国汽车报专家顾问委员会走进北汽新能源的活动在采育会议中心举行,下午两点,刚刚在市里参加完会议的徐和谊亲自开着一辆绅宝急驰而来,令我大吃一惊。好歹是一个年销售收入上千亿、利润上百亿公司的董事长,没带秘书,没带司机,少见啊!我问一下周边北汽的人,这是不是偶尔为之,他们说不是,老徐经常这样,开车、吃饭都很随意。我以为他们是在拍马屁,可后来两次经历印证此言不虚。一次好像是时任搜狐汽车主编的苏雨农在微信上说,他深夜出差坐飞机回京,坐在经济舱,下飞机出舱时回头一看,老徐正在他后面,两人一起走到停车场,老徐自己一人将行李一放,开着车走了,这让他感慨良多。还有就是这次蓝皮书论坛,老徐也是自己开车赶来,我和贾可在门口迎到他时也是气喘吁吁。看来,这个作风他至今没变。
相对于台下的“低调”,在台上的老徐 “高调”得很。执掌北汽集团十多年来,将一个面临生死存亡,仅靠“关联”公司——北汽福田撑门面的北汽集团,打造成了一个开放包容、持续成长的国内第五大汽车集团。先是以北京现代为突破口,抓住中国汽车市场爆发的机遇,短时间内连年销量突破百万辆,在规模和利润上为北汽打下了基础;接着又与奔驰“过招”,在“斗争”中赢得了“合作”的加深,理顺了销售体制,互持股份,又将福建奔驰揽入怀中;在自主品牌上,“紧烧火、慢揭锅”,使北汽自主后来居上;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先人一步,拔得头筹。每一场“战役”,老徐都是冲锋在前,运筹帷幄,果断决策,显示出了一个大将的气魄。
虽然他在全国四面出击、大铺摊子等做法,遭到了许多人,包括我在内的质疑,但总体来看,老徐领导下的北汽还是瑕不掩玉,可圈可点。
如今的老徐年近六十,通过十几年的奋力拼搏,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此时的他,也开始有了一丝登顶后的无奈。在此次蓝皮书论坛上,我发现他面临着两道难解的题:
一道是体制的难题。在这次对话中,他对互联网造车的李斌既表达了“不服”,又流露出了“羡慕”。所谓“羡慕”,就是对这股新势力体制的羡慕。如今中国的汽车市场,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在一个国企主导的体制下,如何能够适应这种白热化的竞争,如何能实现他对人才“海纳百川”、让人才活动竞相迸发的梦想,老徐不能完全主导。现在,北汽新能源费九牛二虎之力做了一点突破,但那么多的高管及技术骨干总共才持不到1%的股份,由此可见,体制突破多么不容易!
另一道是接班人的难题。这一点,老徐没有明说,但我听到了弦外之音。他在谈到品牌打造时说,自主车企最难的是做品牌,而品牌的建设需要久久为攻。过去不少企业,领导一换,思想一变,品牌就废了。现在,老徐已到了这个年龄,谁来接他的班?有人猜是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有人猜是集团党委常委、北汽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峰,还有人猜是集团党委常委、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郑刚,等等。但大家知道,老徐对此只有建议权,没有最后的决定权,因为连他自己能否再干三年,还要北京市国资委或组织部来决定。
当然,我,还有不少人希望老徐能接着再干三年。在这三年里,凭借他过人的能力解决这两个大难题,使北汽集团能有更好的前途。
其实,老徐面临的难题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因为至少目前,国有企业在行业中还占据着主导地位。
前些天,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联合发布了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未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路径做出了布局。当然,有这样一个东西,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是有很大作用的,但这个规划谈技术路线偏多,谈体制机制的偏少。而恰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路线是很难规划的,要解决更多的是体制机制问题,而且这是更为迫切的问题。
因为只有这个方面有突破,“老徐们”的难题才能够彻底解决,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汽车强国梦”才能实现。
我盼望着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