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2”显得稍有些不平凡,也许是看多过了众多电商企业一次又一次赚得盆满钵满,身为三大运营商之一的中国联通终于也开始耐不住寂寞,选择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合作,将上海一家联通营业厅升级改造成了植入新零售基因的“智慧门店”,并选择在“双12”前后正式对外开放。于是乎,中国联通开始正式试水“新零售”业务。
虽然说在混改之后阿里持有联通2.04%的股份,然而此次中国联通如此直接的试水“新零售”业务还是比较出人意料的,甚至让人有一点中国联通“不务正业”的感觉。
其实类似的事情并非个例,中国联通在近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联合腾讯推出“王卡”业务,将“无限流量”的月资费降至了百元以内;成立大数据公司,与一众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成立联通在线公司,从内容入手对飚“移动咪咕”。
在联通进行一系列动作的同时,另外一家运营商中国移动又在做什么呢?
中国移动:领先者的“自我保护”
近年来,通信行业最热门的话题有两个:5G和IoT(物联网)。而中国移动更是在这两方面动作颇为频繁。
首先,前段时间中国移动举办“2017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宣布全力布局物联网行业;同时,移动一直在稳步推进5G相关实验与研究,积极参与3GPP有关会议,参与制定5G相关协议与标准。
最新报道显示,随着3GPP CT启动了5G核心网协议的进一步标准化工作,按照预定计划,中国移动将在2018年6月完成5G第一版本所有标准化工作,为全面实现5G系统打下基础。根据中国移动5G总体规划,2017年将在5个城市开展外场试验,2018年开始规模试验,2019年实现预商用,力争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中国移动正在参与5G相关通信协议与标准的订制,同时在探索、布局5G业务。而移动如此种种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要在4G跟5G交替的时期牢牢掌握住主动权。通过主动地投入新技术、新领域,来将自身在4G时代的优势延续到5G。
强者越强的的恶性循环
其实从理论上来讲,每一次的网络升级换代,都是一次弱者超越巨头的机会。只可惜,却只是理论上如此而已。
咱们不妨把时间线往回拉一下:在2G时代,中国电信尚未入局到移动运营商的圈子里,此时的中国联通曾经一度是可以跟中国移动分庭抗礼的,可惜后来受到GSM跟CDMA双网的拖累(移动当时只有GSM网络),最后被移动远远落在了身后。
到了3G时代,中国联通发奋努力,全力建设WCDMA网络,而此时中国移动则受到TD-SWCDMA网络制式的影响,在3G网络上的建设进程收到了影响,从而使得3G时期的中国联通有了点“弯道超车”的影子。只可惜好景不长,4G时期来临的比联通的预期还要快,在中国移动全面组建TD-LTE网络时,中国联通却没有及时反应过来,同时由于中国联通对3G的投资尚未收回,最终导致中国联通步步落后,最终落得今天的局面。
所以在运营商方面,由于在新网络部署初期需要的投入过于巨大,从而使得弱者很少有超越强者的可能。更何况,今日的中国移动更是时刻未曾放松对于5G网络的关注与投入,使得联通、电信的逆袭更是难上加难。
毕竟,移动2017年上半年的利润便有六百多亿,联通混改半天也才注入了780亿而已。虽然卖“大王卡”替联通带来了不错的口碑,但是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却真的十分有限。
联通“新零售”,或许只是无奈之选
5Giii仔细查了一下,国内的三家运营商除了中国移动之外,其余两家在5G的部署上都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的。
所以相对于移动的积极研发5G、全力布局IoT的专一发展模式来讲,中国联通成立大数据公司,与一众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成立联通在线公司,从内容入手对飚“移动咪咕”;跟阿里合作,开始试水“新零售”等等业务行为,却显现出了些许混乱的意味。
而这些在外人乍看之下,透着一股“不务正业”意味的举动,其背后隐藏的却有联通身处行业末端的不安与无奈:与其跟移动死磕到底,还不如找到新的增长点,然后活下去。
这一切的的想法跟做法本无可厚非,但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联通公司在寻求新的增长点的时候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忘了自己身为运营商的本分跟责任。否则,后果可能相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