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渠道,不代表财经365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实操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交易风险自担!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标签:
中新社北京6月3日电 (记者 马海燕)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正成为一个热词。有关专家3日呼吁避免开启“逆全球化”的恶性循环,就要创造一个开放多赢的均衡局面。
当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世界经济论坛上,“逆全球化”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冯俊新分析,1900年以来发生过四次“逆全球化”: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混沌时期,当时德国作为战败国赔款,惨烈的赔款开启了第一个“逆全球化”的时期,全球贸易额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0%降到15%;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从接近20%降到10%左右;第三次是上世纪80年代,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下降8%;第四次是2008年至今,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已下降了6%左右。
对于美国“逆全球化”的政策初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赵勇表示,解决贸易失衡、促进制造业部门就业、实现美国的再次强大,看似是美国“逆全球化”策略的目标,但从内在经济逻辑来看,“逆全球化”实际上无益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对美国而言,“逆全球化”战略实施的短期经济效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调整成本的分配。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也认为,美国制造业就业下降的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工厂转移到海外等,不是简单靠“逆全球化”就能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特别是在技术进步开始有所衰竭时,发达国家内部的分化就变得十分强烈,民族主义也随之产生。调整“逆全球化”还要靠调整收益分配,包括国家内部收益分配、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收益分配等。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浦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应对“逆全球化”提供了好的路径,同时要深挖内需,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缓解对出口的依赖。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