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入中国时的豪言千店,到后来的常年亏损、卖店关店、伙伴拆伙,再到如今的全面撤退,易买得用整整20年的时间验证了中国市场不是谁都能轻易玩转的。
新金融记者 张沙莎
全面撤退
已经不知道被传过多少次退出中国市场的易买得,这一次真的要撤退了。
5月31日,韩国新世界集团副会长郑溶镇亲口表态,旗下超市品牌易买得将全线撤出中国市场。
当然,所谓的“全线”其实也没有多大体量,因为截至目前,易买得在华所剩门店总共也不过6家。6家门店将在租赁合同到期后相继关闭,自然而然地撤离中国。
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大阵仗的撤退,只不过是标志性意味略重——这个在韩国本土收购过沃尔玛、挤走过家乐福,一度占据逾30%市场份额的韩国最大大型超市品牌,20年后依旧玩不转中国市场。
这和易买得初入中国时的想法大相径庭。
易买得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首店落户上海,曾开创中国大卖场单店连续盈利的纪录。易买得最初的目标是要在中国开1000家门店。为便于扩张,易买得后还曾找到两个中方合作伙伴上海九百和天津泰达,并与两个合作伙伴分别成立了上海易买得和天津易买得两家合资公司。
然而,易买得在华的扩张之路并没有设想的那么顺利。易买得在华第二家门店开业,已经是其进入中国市场6年后。缓慢的开店节奏最终还是叫停了曾经的千店计划。
2008年,郑溶镇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因为要在韩国国内开易买得店铺,无暇顾及中国市场,而这会儿外国流通企业已经占据了好的地区。到2014年为止计划在中国开设100家店铺。”
可即便是已经大幅缩水的目标,易买得还是难以达到。到2011年,易买得在华门店数定格在27家,而这已经是其在华这20年里的峰值。
自此之后,易买得在中国市场就进入了节节败退的节奏。
节节败退
2011年6月,韩国媒体曝出易买得将以2亿元打包出售华东地区9家门店和北京1家门店的消息。虽然包括乐天、沃尔玛、华润等在内的多家零售巨头以及部分投资公司均对此事进行过密切跟进,但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全盘接下这10家参差不齐的门店。
“任何一家连锁超市,如果经营不善需要找商家卖出好价钱,无非是或者有区域优势,或者门店数量和门店业态适合接手者去整改,或者门店位置处在好的商圈这几点因素。只要这几方面做得好,不至于‘白菜价’往外卖还没人收。”北京昭邑零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咨询项目顾问王辰彼时就向新金融观察记者断言,易买得在以上几方面并不具备充分优势,因而到头来赔钱赚吆喝都不一定有人买账。
直到当年10月底,新华都才出手接过其中6家经营业绩相对较好的门店;4天后,永辉超市接过北京门店。而价格无不是所谓的“白菜价”——新华都作价1.25亿元拿下6家门店,相当于平均每店仅值2000万元左右;永辉超市出价的400万元,更是不足那家北京门店净资产的两成。
但事后证明,这些所谓经营业绩相对较好的门店似乎也并不怎么好。至少,新华都接手的6家店就一度成为了新华都的包袱。
2013年,新华都迎来了自2008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亏损额达2.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48.11%。
究其原因,除了行业低迷、电商冲击等行业通病,新华都高层当时明确向新金融观察记者坦承“这里边有一些我们投资决策的失误”,矛头直指此前的易买得收购案。
至于那两个早年的合作方上海九百和天津泰达,则也在后来的日子中不但频频放弃增资权利,更是多次转让手中股权,最终抽身而去。
最后选择
如今,要抽身而去的,终于轮到了易买得自己。
根据此前韩国媒体曝出的消息,易买得退出中国市场后,将转移重心至越南、蒙古等快速增长的海外市场。
中国市场增长不够快速吗?显然并不是。但对于易买得来说,确实已经无计可施。
不管是合作伙伴的不愿意陪着玩还是易买得自己的无心恋战,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亏损,连年亏损。
看下易买得中国的经营数据:2007年,亏损59亿韩元;2008年,亏损194亿韩元;2009年,亏损551亿韩元;2010年,亏损910亿韩元;2011年,逐年增加的亏损额终于达到峰值,突破1100亿韩元。
易买得的断臂自救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到2014年,易买得中国门店数已减少到10家;2016年剩7家;今年3月再关一店后仅剩6家,也就是最后要全面撤退的这6家。
“出售华东区域核心门店,已是易买得在华全面溃败的一个前奏。”在王辰看来,这种自救是无效的。“节衣缩食”的这些年,易买得在华日子并没有好过到哪里去。仅最近3年,就累计亏损了946亿韩元。
事到如今,易买得显然已无力改变什么,想来确实也只能是挥一挥衣袖,仅留下最后的念想——线上。
2015年,易买得中国开始布局线上,先是牵手网易考拉海购,后是入驻天猫国际开设易买得官方海外旗舰店。目前,易买得在天猫国际的旗舰店已跻身“亿级美元俱乐部商家”。靠此来遥控中国消费者的钱袋子,恐怕已是易买得短期内唯一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