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在第八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正式发布了“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2017)和《指数报告(2017)》。这是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领域的第一个综合发展指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合作从此有了“晴雨表”。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介绍,首期指数研究基于独创的指数模型,对过去十年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得出了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葡语共同体国家在内的71国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完成了《指数研究报告(2017)》。
根据指数报告的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市场需求旺盛。其中,交通和电力行业成为国际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引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新领域逐渐受到关注。与此同时,指数报告中也提到,贸易保护主义和融资难等问题提高了基建领域的准入门槛。
大公国际信用评级集团董事长关建中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公为本次指数报告提供了全方位技术支持。“当前基建领域需求旺盛,但融资缺口却不断增大,已超过1万亿美元。融资创新对基建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跨国基建热度显著提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投资、进出口贸易、跨境旅游等国际经济往来更加频繁,也提升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根据指数报告,2017年基建发展潜力指数得分较2016年有所上升,达到135,其中市场需求得分104分,贡献率为77%。
值得关注的是,基建产值增速和跨国基建热度有了明显的上升,主要表现为跨国基建新签合同数量和合同额突增。据统计,2015年新签合同额比2014年增加150%;2016年新签合同规模虽然比2015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高位。其中,东盟和南亚地区部分国家一直是跨国基建的热门投资地域。
福田汽车集团副总裁、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常瑞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基建企业走出海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我们在巴西、印度、泰国、俄罗斯等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立KD工厂(组装生产工厂)。产业链走出去、服务链走出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能带动当地就业,获得当地政府信任。”
房秋晨在基建指数发布会上表示,基础设施发展的总指数呈现了逆经济周期的特点,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等冲击后,各国纷纷加大基建投入来提振经济。“2010和2016年基础设施发展指数分别创出新高。2017年,各国经济普遍企稳,发展指数回落。但在当前经济周期中,各国继续保持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基建发展会延续稳步上升的趋势。”
●交通、电力行业成重要引擎
根据指数报告统计,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塑造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主要集中于公路、铁路的升级改造、高速公路网及铁路网的构建。
记者梳理了指数报告中的数据后发现,以公路为例,巴西将新建公路7919公里,维修公路5.5万公里,投资总额661亿亚雷尔(约合1300亿元人民币);波兰则计划在2020年之前,建成7200公里的高速公路和快速公路网络;哈萨克斯坦计划在2020年前,完成1.6万公里国际级公路。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袁立表示,5月31日,由中国公司承建的蒙巴萨至内罗毕标准轨铁路(蒙内铁路)建成通车。蒙内铁路将来是三位一体的——铁路、港口和工业园,这在建设模式上比过去修建的铁路更契合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需要,而对他们来说,通过施工和投资也带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除了交通以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发展规划中,电力行业的规划同样占有很高的比重。按照计划,伊朗预计在2025年之前,新建9座核电站;越南则计划优先发展水电,在2020年提高到21600兆瓦,2025年提高到24600兆瓦。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则在核能发电方面均推出有关计划。
房秋晨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电力的短缺将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各国对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受到市场不利影响而增长乏力,预计电力占比的上升空间还会不断增大。”
●融资难成行业发展掣肘
商务部副部长俞建华在主旨发言中表示,当前,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旺盛,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基础设施的融资瓶颈始终存在,一方面是每年高达上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是巨额的社会资本缺乏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政策环境和渠道。”
关建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融资难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找到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市场需求就难以转化为现实利益。
指数报告也显示,虽然多数国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但行业壁垒依然存在。除了政治因素以外,在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融资方式上存在明显限制。
据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高达20万亿美元,这一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投资需求约为2万亿美元,其中半数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关建中告诉记者,基建领域的特点是投资大、回报慢、盈利偏低,金融机构出于安全等方面考虑,对于融资企业设立的门槛较高,不少民营企业很难找到有效的融资渠道。
针对融资难的问题,关建中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更加注重投融资与评级模式创新。“传统融资方式是发行债券,但全球具有国际融资功能的市场和资金供应有限,要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就需要创新融资平台,汇集全球资本。”
在关建中看来,融资平台设立以后,需要创新传统评级模式。“传统评级模式是债务人发债时做一次评级,第二年再跟踪一次,这种模式用在基础设施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基础设施运营期通常是10年以上,所以需要建立一个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只有这样,评级才能更可靠,更好地为基础设施作信用背书,使项目顺利进入市场。”
俞建华则表示,未来将继续鼓励推动BOT/PPP模式发展,以政府投资作为种子资金,给予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持,吸引和带动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