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经过两年的筹备,国内首家相互制寿险——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下称信美)正式开业。公开资料显示,信美注册地位于北京,初始运营资金10亿元。蚂蚁金服、天弘基金、国金鼎兴、成都佳辰、汤臣倍健、腾邦国际、新国都、北京远望、创联教育9家为其主要发起会员,并得到中央财经大学教育基金会、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的支持。
据了解,信美的产品特点可以用定制、模块、组合三个关键词来定义。机制上信美没有股东,它的“主人”是那些买长期保险产品的会员。人员构成上,和传统保险公司营销员占比最大不同的是,信美近一半员工是技术人员,保险代理人的数字是0。
信美法定代表人杨帆表示:“信美将聚焦用户的养老和健康两大需求,借助模式创新和科技的力量,推动保险回归保障的本质。”
相互制和股东制区别主要在于会员、股东、经营目的三个方面的不同,而最主要的区别则是“无股东”。在相互保险公司中,人们购买保险后,将成为“公司会员”而非“客户”,将成为“机构所有者”,而非“股东”;因此,相互保险机构经营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重在为会员提供保障,而非为股东寻求利润。
从制度角度而言,相互保险优于股份制,但这也让各类难题横亘于“首吃螃蟹者”面前。由于相互制和股份制存在显著差异,现行《公司法》、《保险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规对相互保险形式并不完全适用,相互保险公司在筹建过程中面临了诸多挑战。
作为相互制寿险机构,信美的真正所有人是会员,归所有会员共同所有。“用户投保信美的长期保障产品后即成为会员,变成信美的‘主人’。”杨帆说,为充分保障会员权益,信美制定了国内首部相互制寿险的章程,通过体制机制让会员真正当家作主。
除享有保单约定的权利外,信美的会员跟一般买保险的人相比,多了选举和被选举、监督建议、分享盈余等权利,会员用一人一票的方式选出会员代表参与管理信美,信美的重要信息也将向会员公开披露。当经营有了盈余后,会员还可以像股东一样获得分红。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会员可以充分、便捷地反映意见建议,信美的经营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向会员传递,制度和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内部人控制’的担忧。”信美相互负责人胡晗说。
开业后,信美聚焦的两个主要方向是养老和健康需求。具体策略上,信美将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让每个人可以得到个性化的保障方案。信美产品精算负责人曾卓认为,“好的保险产品绝对不来自于条款设计,而是用户需求,所以我们将据此进行产品共创。”
相互保险如何改变传统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流程?如何去中介化是相互保险落地最核心亦是业内最关注的话题。
从产品开发流程中了解到,目前的通行做法是开发出一款保险产品后,通过营销员销售给消费者。在前端与用户见面的是销售人员,而不是精算师。而在信美的共创模式中,精算师将直接到一线和用户面对面,通过用户访谈、调研了解需求后,有针对性地为用户设计保障方案。
此外,信美采取了“乐高式”的产品模式,把保单模块化,尽量避免复杂的、大块头的保单,将单个保险做简单、做透明、责任清晰,让用户可以明明白白,并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组合,避免花冤枉钱。“复杂了之后,会出现一些产品在保障功能上有交叉和重叠的现象,用户明明不需要却要多花钱。”曾卓说。
为适应这种变化,信美在组织架构上也相应进行了变革,目前,信美的精算师队伍约有20人,比一般保险公司初创时多出不少。曾卓介绍说,目前信美将以发起会员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模式成熟后,再探索向更多此前未能被保险覆盖到的有同质化需求的特定群体提供定制化保障服务。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信美的人员构成,“初创保险公司开业时技术团队往往在10人左右,但信美独特的模式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支撑。”信美信息技术负责人陈当阳预计,未来信美的技术团队还会继续扩大,2017年计划将增加到100余人。
陈当阳介绍说,信美的技术团队还在尝试将人工智能运用到产品设计和服务环节,机器人版的“阿信精算师”将很快上线。目标是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将其训练成一名具有五六年工作经验的精算师。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大大优化客户体验,从而让信美的保险可以变得更加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