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20日在香港召开。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论坛中指出,大湾区建设需要面对文化差异的融合问题,“不同的‘料’之间目前还不熟,还是生的,还得慢慢调”。
其指出,未来希望建立青年营,鼓励港澳的年轻人和珠三角的年轻人能够融合,也希望更多的企业每年夏天、冬天的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很多活动,大湾区这锅汤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以下为马化腾在“共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的问答实录:
陈伟鸿:刚才我们从各个层面阐释了关于大湾区发展的种种思路,第一个问题应该交给马化腾先生,很多人也许除了粤港澳地区之外的其他人关注到大湾区,可能来自于您的那份两会期间的议案,在后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也看到了打造世界城市群的概念,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共鸣,想知道对马化腾先生个人而言,最初是因为什么样的事或者时间节点触动了你对于大湾区的关注?
马化腾:刚才也提到了腾讯二十年来在深港两地非常活跃,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真正有这个概念是去年,我们也搞了几次活动、做了很多研讨会,也向特首沟通建言,包括董先生很多的沟通,吸收了很多他的想法。我觉得都非常贴切,和我们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准确。
腾讯在香港上市,所以有很多的同事、很多的员工是香港人,他们经常往来,所以说里面的很多“痛点”我们比较了解。因此在今年两会,当时团队在准备提案素材的时候,我说这个挺重要的我要提,其实团队当时还不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说越来越有这个感觉了,这个应该要提出来。
陈伟鸿:提到创新2.0,马化腾一定有同感,你提到的科技湾区的建立,其实从你在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么长时间来说,大湾区会给这些科技型的创新型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未来呢?
马化腾:刚才其实我们没有提到的是,今年我们在深圳3月份有一个IT峰会,这个会议上有很多基金和VC投的企业,原来在美国的华人具备创新创业的团队之后,它搬到香港。我印象最深的是来到香港,发现最大的改变就是吃的东西变好了。
陈伟鸿:汤特别美味。
马化腾:另外研发在深圳可以招人,再进行研发,然后向东莞、深圳、珠三角来制造新型的智能硬件和设备。他会觉得这个环境特别好,恰恰满足要求。但是他遇到我刚才提到的一些难点,无疑氛围已经初具吸引力了。
陈伟鸿:我们一方面觉得大湾区的确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正视,推动发展中究竟还有什么痛点需要我们解决。
马化腾:正如周教授讲的,这锅汤还没有煮开,还只是混在一起。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湾区和其他湾区很大的不同,可能是因为之前有上百年的隔离,带来了一些文化差异,现在还在不断的融合过程中。但还有很多和其他湾区不同,难度很大。我们现在感觉到的问题是,不同的“料”之间目前还不熟,还是生的,还得慢慢调,所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之间未必能互相熟悉彼此,整个湾区之间的市场,包括对对方市场进展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机会还是比较割裂的。甚至很多人还有抵触情绪,不愿意敞开心扉拥抱。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在这方面多做工作,否则讲破天,他们根本不知道,不去看,也不去融合,没有用的。
最终还是要靠年轻人,特别是港澳本地的大量的年轻人,如果他们不理解这种大湾区的这些机会,他能做什么事情?你一味的从外面引入人才,还是有很多的矛盾,他觉得本地的工作机会给外来人抢走了,矛盾更大。这是要重视的问题,我们希望建立青年营,鼓励港澳的年轻人和珠三角的年轻人能够融合,他们生活在一块儿,我们会编队让他们融合在一块生活,希望更多的企业像我们一样,每年夏天、冬天的夏令营、冬令营组织很多活动,这锅汤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陈伟鸿:欢迎青年朋友到腾讯。
马化腾:今年夏天就有。
陈伟鸿:值得期待,非常棒。未来包括内地的青年应该更多的走进香港和澳门地区,让我们看到跟媒体报道不完全一致,甚至比他更超前、更跨越、更创新的发展。接下来让马化腾先生贡献建议。
马化腾:我作为互联网的老人谈一点感受。我希望十年后的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成为科技人才的生态圈,已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生态圈,我也很赞同郑志刚提到的要发挥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事实上你现在看到科技和艺术往往是融合在一起才能更打动人心,才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腾讯讲了很多科技,大部分收入还是来自于文化产业,所以这两方面我们都可以的,而且都会支持,谢谢。
陈伟鸿:谢谢马化腾先生,其实科技和文化从来都不分家,他们可能是从一座山的两个方向同时在登顶,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在山顶的某个地方重逢,这也是我们看到科技和文化的相交融,也是马化腾先生致力推动的给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