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首次到广东中山市旅游算起,30多年来,“70后”香港青年吴杰庄已到过内地近百个城市。
现为香港青年联会主席的他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分享到内地求学、交流和创业的故事。
吴杰庄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1999年,他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5000元港币和几位同学一起创业。
2001年,考虑到成本和可操作性,他到离香港较近的深圳设立公司,从事人脸识别软件开发。3年后,为寻求技术突破,他选择到北京的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当时除了北京外,美国也是选项之一。选择北京是因为认为那里的技术比较厉害,而且看好内地市常”
吴杰庄的选择很快获得回报,其公司生产的产品在深圳罗湖、皇岗等口岸获得应用,并打入美国、日本市场,公司也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现为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的他成为青年创业者中的佼佼者。
多年来频繁到访内地,吴杰庄见证了香港青年与内地交流的几个阶段。他认为,香港回归前后到2000年初,香港青年对祖国认识少,到内地主要是旅游,算是交流的“1.0时代”。
“当时语言是一个障碍。像我从小在香港长大,读书学的是英语和粤语,刚到内地完全听不懂普通话,打车时连地址都说不清楚。”他说。
2005年,香港青年联会推出“香港大学生内地实习计划”,支持香港大学生到内地企业进行4至6星期的实习。吴杰庄认为,香港青年对内地的了解逐渐深入,青年交流进入“2.0时代”。
“而现在,香港青年除了在内地实习、就业外,也独自或和内地朋友合作创业,两地交流进入到‘3.0时代’”。
吴杰庄说,香港青年到内地创业要趁早,现在许多城市有政策红利,北上创业已进入“黄金时代”。
对于多年来内地的变化,吴杰庄看在眼里。他还记得,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内地有些城市发展相对落后,当时父辈会带着物资到内地去帮助一些朋友。
“但是过去十多年内地发展很快。比如2004年我在北京读书时,清华大学东门外没有多少高楼,而现在很多国际的科技公司在那里建了总部。”
吴杰庄认为,香港有些青年没有到过内地,通过互联网并没有看到内地的全貌,不知道祖国的变化已经是翻天覆地了。
身为香港青年联会主席,吴杰庄目前把“80%的时间”花在香港青年工作上,包括推动香港青年到内地交流,帮助他们认识祖国,寻找发展机遇。
“一般香港朋友到内地有种‘过客’的心态。我觉得到内地创业要成功的话,必须要有‘主人翁’的心态,要能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他说。
吴杰庄认为,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青年来说是很大的机遇,是实现自身发展的良好突破口。香港青年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背靠祖国,把工作做好,还可以解决向上流动的问题。
他指出,内地市场广阔,香港青年有比较国际化的视野。两地青年可以一起发展,优势互补,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