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通知”中明确指出将优先支持水务,环保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开展资产证券化。这在业内企业看来,资产证券化或成为激活行业的关键政策。一个项目动辄几十亿,上百亿元,大部分环保企业体量相对较小,还没有做好准备。文一波表示。
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介绍,绿色和低碳的项目数量占到58%,绿色项目在整体投资额占到39.5%。以往很多的环境治理项目,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都是以政府为主体来发起,所以我们服务的都是融资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以及专业的从事环境治理的公司已经成长起来了,它所对应的融资需求跟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以往的很多都是基础设施的项目,主要融资需求,就在于做一些项目的固定资产的投融资,现在越来越多元化,需要通过发债,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需要通过租赁来解决资本金的问题。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专业支持处处长陈亚芹表示。
作为环保企业融资的一大工具,绿色债券是备受青睐的。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债券市场上绿色债券规模达到2017.85亿元,约占全球的40%。尽管发展很快,但绿色债券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绿色债券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界定项目是绿色的,此外,申请程序,银行的评估和放款速度,成本和期限,如何质押等等都需要解决。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执行会长黄晓军表示,金融工具如何多样化,便利化和低成本化是包括PPP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实践中需要考虑的。
目前我国涉及绿色金融项目认定的文件主要有三个:一是银监会公布的“绿色信贷统计表”,二是人民银行公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三是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三个文件均对绿色项目作了标准界定,但分类方法不尽相同。
最近,这项工作终于有了进展。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绿金委)主任马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央行与国家发改委决定编制统一的绿色债券目录。在绿色环保类项上出现的融资主体的变化,融资方式的多样化需求以及融资标的的标准界定问题,其实正是PPP资产证券化项目推进中的遭遇融资不畅的集中缩影。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绿色金融体系助理环保企业发展论坛上表示,融资不畅与PPP项目大多存在准公益性的低投资回报率之间存在较大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推进PPP项目金融创新来实现。
一位证券公司的专家认为,以前不管是绿色产业还是其他的一些产业,都是重资产运营模式,不断地靠运营融资然后再产生现金流。前端通过一些基金来新建或者收购一些资产,未来通过证券化或者类似的方式退出,以前做重资产的这个运营商,向轻资产的证券服务机构来转型,这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在中国资产证券化研究院院长林华看来,PPP资产证券化,不应该是鼓励退出,它的核心逻辑是,给那些具有很好的资产运营能力的这个企业再融资的机会,放大再生产的机会,为更多人服务。比如处理一吨污水一般是15元钱,某企业只要2元钱,把它资产证券化之后,它的这个应用效率更高,就鼓励这种企业,证券化后,钱拿来再投资环保,而不是退出,放大它的应用效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