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 要闻 / 产业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效果良好 市场流动性担忧情绪逐渐消退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效果良好 市场流动性担忧情绪逐渐消退

2017-07-04 11:25  来源:新华社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新华社

  6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临近月末时点,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当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伴随着央行连续6天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市场平稳度过半年度流动性“大考”。这也意味着,上半年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

  每年6月末都是考验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时点。今年在这一特殊时点又叠加了更多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包括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美联储加息、金融去杠杆等,导致此前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不过,央行上周(6月26日至6月30日)在连续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时明确表示,“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与此同时,货币市场主要利率也稳中有降,显示出市场流动性的担忧情绪已经得到化解。

  除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基本稳定、利率水平总体适度外,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也保持了合理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定。此前曾有市场人士担忧,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实体经济可能会受到“误伤”。但人民银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金融去杠杆效果显现、M2个位数增长的同时,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以及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显示金融尤其是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较大。

  人民币汇率的平稳运行,同样显示出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良好效果。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上涨196个基点,报6.7744,创2016年11月7日以来的最高水平。相较2016年年末6.9495的收盘价,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共计上涨约2.5%。有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维持基本稳定。

  自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以来,货币政策更加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调节好货币闸门,突出中性态势,不松不紧,与宏观经济基本面变化以及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的要求相匹配,既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必要的流动性供给,又为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创造必要的压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

  首先,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相关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近年来,随着货币供应方式发生变化,央行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流动性长短期影响因素的变化,有机搭配多种工具组合,在操作力度、期限搭配、到期时点和开停节奏等方面不断微调,达到“削峰填谷”熨平临时性、季节性因素对流动性的扰动效果。

  比如,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央行于6月5日重启了28天期逆回购,提供跨季资金;6月6日,又加量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此后频频加大力度,开展逆回购操作。至6月下旬,市场流动性紧张情绪明显消除,半年度流动性“大考”平稳度过。

  其次,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预期引导,政策透明度不断增强。

  加强预期引导,已经成为近两年来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在今年5月25日自律机制座谈会上,央行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考虑到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期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此后的6月份,央行如期且灵活兑现了相应操作。不难看出,针对市场流动性变化,央行一方面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相关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市场沟通,进行前瞻性指引,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3月份以来,央行在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或有大量资金回笼及市场资金面有趋紧现象时,大都会在公布当日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对操作理由加以解释。比如,上周央行暂停公开市场操作时均解释称:“临近月末时点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冲央行逆回购到期后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较高水平。”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相比2016年,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透明度大大提高。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透明度的增加,可缓解市场在资金面紧张时的恐慌情绪,也可减少市场因央行长时间未进行操作时产生的对央行短期目标的猜疑,进而减少市场因与央行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非理性预期及羊群效应,有利于央行达到维稳金融市场的政策目标。

  再次,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调控模式,强化价格型调节和传导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去杠杆在防风险的同时,更是为了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转型与完善,就是要增强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发挥政策利率信号,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坚决纠正“脱实向虚”。

  最后,双支柱的政策框架,有利于更好地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

  2017年,央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前者主要针对总需求管理,旨在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后者针对金融体系本身,抑制杠杆过度扩张和顺周期行为,旨在维护金融稳定。双支柱政策框架的有机搭配,再加之其它监管政策的协调与衔接,有助于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等多目标的平衡。

  上半年已经过去,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在“保持定力”中不断完善,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更加到位,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显著提高,这有助于为下半年的经济金融发展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