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 要闻 / 产业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从制度上解决产能过剩根基 寻求结构升级

从制度上解决产能过剩根基 寻求结构升级

2017-07-06 08:4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7年上半年,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工业去产能取得显著进展,产能过剩压力明显降低。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工业品价格大涨大跌、过剩产能循环反复的风险。从上世纪开始,钢铁、煤炭进行了多轮去产能,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过剩产能经常是此时下去彼时又起来。为防止产能再次报复性反弹,需要深刻认识中国产能过剩的特殊性,进行制度变革,巩固现有成绩,并寻求产业结构升级变迁的长久之计。

  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难题,是伴随一国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阶段性产物。一方面,宏观经济具有周期性,需求端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经济繁荣时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衰退时将表现为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企业个体生产具有策略性。企业保有一定的过剩产能可以应对市场多变的经济环境,也是在位企业对潜在进入者的可置信威胁或进入壁垒。同时,钢铁、煤炭等行业投资生产具有滞后性,容易出现动态不一致现象。这类似于蛛网模型,项目上马时需求大,但是产量开动后市场可能已经在萎缩。总体来看,产能过剩是市场行为,不用过度紧张。

  然而,中国产能过剩有其特殊性。通过国际比较和微观调研发现,中国产能过剩存在“过剩水平超过其他国家”“环保标准被人为压低”“已经过剩仍有企业涌入”等特殊现象。换言之,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超出了一般认为的宏观周期、企业行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其背后另有推力,这就是地方政府。

  事实上,纺织、家电等行业依靠市场调节早已不再严重过剩,但屡屡“重拳”调控的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却反复陷入严重产能过剩的怪圈,甚至光伏、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也有过剩迹象。可以说,地方政府为了GDP和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压低了环保、安全生产等准入标准,大量不达标的企业也可以顺利进入市场。地方政府还给予企业补贴、土地、信贷、税收等配套优惠政策,使得企业为了获取政府资源而进入无利润行业,进而导致企业过度进入。正因如此,中国产能过剩远超没有地方政府扶持的其他国家。

  地方政府作用下呈现的特殊性,影响了中国企业、产业、地区间的资源流动和合理配置,更严重的是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结构的市场力量受到一定限制,市场优胜劣汰和创新发展的一般机制被扭曲。例如,企业盈利时,由于行政保护的存在而没有创新激励,产品质量和结构长期低水平复制;企业亏损时,由于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的存在而难以破产,成为“僵尸企业”。因此,去产能工作应该抓住产能过剩的特性这个“牛鼻子”,从制度上瓦解产能过剩的形成根基。

  中国经济仍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工业产能的扩张是必然的,但不能是以往低效、落后产能的简单扩大再生产,而应该伴随着产品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即抑制“产能”不是目的,化解和消除“过剩”、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才是根本。

  去产能亟待制度变革。我们没必要过度关注一时“量”的增减,因为这很可能是经济周期或市场机制本身的规律性变动;而应在地方政府推高产能这一特性上入手,坚决杜绝在某些地方政府过度保护下,落后产能被降低标准而强行上马的现象。同时,对于研发、创新、创业、新经济等新动能要足够容忍并多加鼓励,因为它们是长期结构调整的根本力量。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