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月6日消息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代代传承,聚焦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萨的川藏交通廊道“灾害链”,为川藏线保驾护航。
川藏铁路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横跨14条江河,沿线地势起伏大,强震多发,是中国山地灾害最活跃、类型最齐全、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山地所科研人员就围绕川藏公路沿线防灾减灾的一系列难题展开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从现有的川藏公路,到规划中的川藏铁路和川藏高速公路,扎根川藏线的科研人员代代传承,在川藏交通廊道的灾害调查、交通选线选址、灾害防治工程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科院院士、山地所研究员崔鹏:那个时候就面临着在山区进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的时候所需要面对的一些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灾害问题,那个时候科学院就开始筹备筹建,要在西南地区建设一个所,那么后来在66年的时候就正式的建所。
一批老科学家们的工作,为中国山地灾害科学研究和高等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并共同提出了泥石流研究与山地环境保护、山区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的新的交叉研究方向——泥石流科学。崔鹏是我国首位从事泥石流研究的中科院院士,他率先提出了避灾选线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方法,并在减灾机理及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崔鹏:科学院的一个学科方向就扎根在这,正说明这是科学院我们老一辈科学家的高瞻远瞩,(这里)灾害是发育最典型危害也是最严重的,从最典型的这个现象里边总结出来的规律,它就更具有普适性。可以去解决很多其他地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