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7月18日晚间播出《新闻1+1》节目中,就中国对外投资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关注。发改委发言人称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房地产等行业的非理性对外投资风险,建议有关企业审慎行事。
7月13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会上披露,今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累计投资额达481.9亿元,同比下降45.8%。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业对外投资同比降幅超八成,仅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同比下降82.5%,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
继商务部之后,国家发改委昨日再次表态,有关部门将继续关注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并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事实上,从去年年底开始,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就频频被相关监管部门提及,国家相关部门首次针对一些企业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提出警告,并启动了严管模式,而此次,发改委发言人也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只是对现有政策进行了再次强调。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不少国内资本选择到海外市场寻觅新商机。以体育俱乐部投资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5-2016年间,内地企业海外收购的足球队数量已达12支,耗费资金超过150亿元。有分析认为,个别企业急于在海外市场获得“存在感”,目的之一是提高估值,达到提升股价的目的。
今年两会期间,商务部部长钟山曾表示,我国有少量企业“走出去”存在着盲目、非理性行为,到境外投资和发展难以为继,甚至对国家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非但不鼓励盲目、非理性的投资,还要对涉嫌其中的企业进行监管”。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近日也表示,一些企业在国内没有实力和经验,在国外出现了困难和问题,还对我们国家产生了负面形象。“非理性”话中有话,这些行为并不是以增加生产为背景的,实质上是一种转移资产行为。外汇资本的过度外流会冲击汇率的稳定,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的影响,首当其冲是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一旦受到影响,则会冲击实体经济,对股票投资者而言,一旦某些企业上了黑名单,融资会受到影响,这些股票毫无疑问会下跌。
新华社旗下《经济参考报》的头版文章称,非理性的海外投资并购可能给中国的金融体系注入风险,“大量外汇储备的流出,也可能对中国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现阶段,一些中国企业集团大量运用多种融资方式,进行高杠杆收购,尤其值得警惕。”
证券时报认为,发改委的这一表态,实际上是回答了去年底以来市场流传的关于“部分境外直接投资业务可能面临急刹车”的疑虑,从今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大幅下降的数据来看,有关部门对某些企业的疯狂跨境并购行为,实质上或已采取了一些“治虚火”的举措。
然而国内企业通过“走出去”方式进行资本项下的海外并购或投资,其根本都是从市场需求以及企业盈利为出发点的市场化选择。
帮助企业进行充分的技术与产业升级,正是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步骤。与当年的商品全球化类似,今天我们也必须直面并迎接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因此,从相关部门的政策初衷来看,没有也不会对国内企业海外投资“踩刹车”,对某些非理性对外投资行为的关注,更多只是一种对虚火过旺的辨证治疗手段。
获取更多财经新闻讯息,请关注财经365。(原标题:主流媒体密集发声:对外非理性投资被敲警钟)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