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讯 6月22日当天,万达莫名其妙股债双跌,公司债券跌2.3%,万达电影也大跌9.87%,随后在中午紧急停牌。
无独有偶,下午又一个民间资本大佬“复星系”同样拿到了股债双杀的剧本。两家公司都在事后发表了“公司运营一切正常”的声明,同时也开始动用自己的资源在社交平台上澄清信息。6月23日,两家公司相关股票的股价已有回升,局面似乎暂时得到了控制。
有相关机构粗略估算了一下,按王健林间接控股万达约60%的股份来算的话,6月22日这个“黑色星期四”,早盘两小时,国民岳父因为这个风波损失竟然高达将近40亿。不过趁着这波价格下挫,一些互通资金大笔买入上述两只股票。
细究这场“断崖”式股票跳水,可能来自于网上流传的一个银监会6月中旬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大行排查包括海航、万达、复星、浙江罗森内里等公司的授信和风险问题。这几个公司的共性就是:负债率较高、在银行业敞口大、海外并购凶猛、民企。
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这场跨国恋,表面风光之外,还有些什么情况?
2017年6月6日,胡润百富榜发布了《2017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特别报告》,从这篇报告来看,2016年可以说是海外并购史上第一个高潮,海外并购笔数438笔,增长21%,且民间资本表现尤为抢眼,在并购金额上赶超了国家队。其中低调神秘的海航领跑,安邦、万达、腾讯、复星等知名大企业都纷纷上榜。
特别是上文中我们提到的两位“大佬”万达和复兴,在商业跨国恋情中表现尤为抢眼。在2016年,万达以35亿美元现金100%收购美国传奇影业股份,万达旗下的AMC院线宣布将收购美国连锁影院卡麦克及欧洲第一大院线,完成了世界级的院线巨头的布局。而复星高调进行了18个并购案,产业涉及文化娱乐、金融、实业等各个方面。2017年1季度并购数据虽然比2016年有所回落,但仍然显著高于2015。
海外并购是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布局重要一环,尤其是国内手握大量留存收益的企业,在国内“资产荒”的背景下,在国外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或是有出售意向的时候出(趁)手(火)相(打)助(劫),其实是很划算的买卖。大型海外并购需要发改委审批,所有海外并购都需要发改委备案,需要商务部审批,需要到外汇管理局做外汇登记,总体来说国家对海外并购还是支持的,否则也不会有井喷级数量增长。
但是海外并购看似风光大婚,背后可能有不为人知的苦衷。首先是债务问题,不单单是中国的收购方,世界范围内的收购方都面临着“举债收购”的考验,相当多的被并购方会要求现金收购,几十亿美金的收购也不是企业自由现金流能支撑的,于是更多企业选择了举债收购。复星集团董事长控制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469.29亿元,高达其自身EBITDA的50倍,银行界人士分析万达应付的存续债券规模约870亿,贷款1000亿。
难怪银监会会要求内部排查风险,这种杠杆收购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实业的上下游行业和银行造成严重打击。
另外,由于海外并购常常发生“蛇吞象”和“水土不服”的问题,并购之后消化不良“并而不合”的问题时有发生,日本邮政收购澳洲物流公司拓领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计算后发现,这比并购让日本邮政赔出了自民营化以来首次亏损。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已基本看得出是一笔赔钱买卖。有些企业因为对国外经营情况并不了解,并购之后只能全部任用被并购方德管理层,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控制权。
再者,现在更多公司开始了金融行业、新闻传媒、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并购方案,这些行业由于具有大量无形资产和特殊估值方式,使得收购价雾里看花,也为转移资产大开便利之门,威胁到我国监管的重点之一—外汇储备。从今年对海外并购的态度来看,会对外汇产生巨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不符合“去杠杆”要求的高杠杆倍数收购、又转移资产嫌疑的海外收购,在监管审核上一定会趋严。
获取更多财经新闻讯息,请关注财经365。(原标题:万达被查,原来是因为它)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