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银监会正式批准设立“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建信投资”),主要从事市场化债转股及配套支持业务,建设银行成为首家获批成立实施机构的银行。
据悉,建信投资为建设银行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120亿元,是迄今为止建设银行资本金规模最大的子公司。业内人士指出,建信投资的成立标志着建设银行市场化债转股业务进入新阶段。
国企债转股未来或超预期
最新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债转股作为降低杠杆、化解风险的金融工具之一,被寄予厚望。
7月19日,国资委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时指出,要坚定不移降杠杆,加快去产能、“处僵治困”工作,通过市场出清、债务重组、债转股等方式实现削债、减债和减负,主动化解债务风险。
券商分析人士预计,作为金融监管工作会议的呼应,在国企改革措施频频出台的背景下,国企债转股未来或超预期。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包括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城商行、AMC等陆续加入。截至目前,无论是从签约规模还是签约项目个数上,建设银行都独占鳌头,工行排在其次。从目前已签约的项目情况看,国企是本轮债转股企业的主体,占总签约规模的比重高达98%。而企业所在的行业集中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较为突出的领域,尤其是煤炭行业比重最大,占总签约规模的近一半。
截至7月20日,建设银行共与41家企业签订了总额5442亿元的债转股框架协议,已向9家企业到位资金454亿元,签约及到位金额市场占有率均为50%左右。建信投资方面表示,将提升“资金募集、转股投资、投后管理、市场化退出”全流程管理能力,着力降低企业杠杆率、发展股权融资、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配套细则亟待落地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近日发布《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商业银行受访者认为,新一轮债转股对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大”,而在针对“受访者所在单位对新一轮债转股的态度”问题上,有近六成的银行受访者选择“观望”。
不少业内人士坦言,债转股难推进最核心的原因是银行和企业就风险损失分担无法达成一致,双方都不愿承担损失。因此,应尽快研究建立债转股的定价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即允许有问题的企业分期将损失计入成本,对企业的利润、税收的减少有容忍度。
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建议,应加快各项配套政策落地落实,建议财政部、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税务总局等相关部委加快落实相关政策,并密切跟踪、关注这些政策的执行情况,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建议,制定债转股条例,同时修改《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对于一些负债累累、常年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不能希冀通过降杠杆解决其问题,应坚决依法破产清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