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更多强调信用风险再定价的市场环境中,信用利差再现快速下行引发关注。最近这一波信用利差收窄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基本面基础,下半年信用债再现系统性大幅调整的风险有限,但在投资中仍应坚守底线,不宜盲目降低评级门槛。
6月下旬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直在3.55%至3.60%的狭窄区间内波动。然而,信用市场似乎并不甘心就此偃旗息鼓,最近信用债收益率仍在缓步下行。自6月下旬算起,5年期AA+级别的中票、企业债、城投债中债收益率取值分别下行了约20BP、20BP、13BP,信用利差由此也进一步收窄。
以5年期AA+中票为例,其与同期限国债的利差本周降至136BP,6月下旬以来又收窄了26BP。进一步看,在6月中上旬的反弹行情中,信用债的表现也超过利率债,表现为信用利差自年内高位回落。6月初,5年期AA+中票信用利差略高于180BP,到6月中旬降至162BP。而180BP恰是5年期AA+中票信用利差的历史均值水平。
过去两三年,信用利差出现了趋势性的下行。尽管信用利差与基准利率有同步变化的规律,但在过去几年经济增长放缓、偿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信用利差的收窄一直饱受诟病。这一局面直到去年10月底这一轮超长债券牛市终结时才迎来转折,信用利差在当月刷新历史低位后开始向上“修复”。然而,7个月过去后,信用利差在刚刚“修复”到历史均值水平时便又折返向下,无疑值得关注。
应看到,最近这一波信用利差收窄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基本面基础。
作为上一轮金融加杠杆的主要标的,自去年底以来,金融体系掀起去杠杆、“配置牛”遭遇逆向调整之后,信用债自然成为重灾区,收益率比基准利率调整更加明显,信用利差迅速向历史均值水平靠拢。在这一过程中,信用债的安全边际得到修复、投资价值开始逐步重新显现,尤其是到5月底,信用债收益率已普遍接近甚至超过贷款利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上升。
更重要的是,随着金融去杠杆逐步显现成效,同时为避免去杠杆给货币金融体系乃至实体经济造成太大冲击,5月以来,监管更注重协调、政策出台放缓,同时货币政策强调“不松不紧”,银行体系流动性呈现出年初以来少见的持续平稳偏松局面。资金成本趋稳趋降,使得信用债息差价值得到巩固,机构投资信用债意愿回升。
从市场反馈来看,5月以来委外赎回压力减轻,甚至有的银行新增了委外;稳定的流动性形势,刺激部分机构重新加大杠杆操作。债券托管数据显示,6月广义基金大幅净增持债券,6月合计增持6979亿元(5月为减持2961亿元);券商也从前期净减持转向小幅增持债券。在成本约束和收益目标的刺激下,机构尤其是非银机构对信用债仍表现出了更强的增持意愿。6月份,广义基金和券商对短融中票、企业债等银行间市场主要类型信用债进行了全面增持。
在需求回暖的同时,信用债发行市场仍未有显著改观,尤其是今年各月到期量均不小,使得净融资规模维持负增长,供需关系的边际变化推动信用利差迅速收窄。
进一步来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逐步趋稳向好,工业企业盈利则从去年初开始就一直维持增长,今年2月以来增速进一步加快,显示宏观和微观信用基本面均出现了改善的势头,这也给予信用利差收窄一定的支持。据公开数据,今年以来,尽管信用违约事件仍不时发生,但少于上年同期,且主要是既有违约主体的后续违约,新增违约主体只有两家。
往后看,下半年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可能性不大,流动性环境总体或有所改善,信用债在流动性环境和票息价值的支撑下,应不会再现持续大幅度调整,但年内信用债到期压力犹存、再融资压力犹存、局部信用风险犹存,在投资中应坚守安全边际,盲目降低评级可能得不偿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