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 要闻 / 产业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中国经济新周期起点,长期增长率下降难以逆转

中国经济新周期起点,长期增长率下降难以逆转

2017-07-26 10:44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如何看待“L型增长”或长期趋势?经济增长的货币成本几许?这与决策层反复强调的“金融风险”是否有内在联系?笔者通过对中国自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的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对前述问题试图作出逻辑上的回答。

  中国经济新周期起点

  我认为,1953年以来的经济周期以1961年始点为好,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1961年中国GDP较上年负增长27.3%,是新中国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也是极大值),按照低点—低点的经济周期划分方式,这是最不易导致分歧的;二是1953年-1960年的8年(更早的数据缺失),经济增长起伏频繁,具有经济初创期“百废待兴”的基本特征,新中国经济在“摸着石头过河”,周期性不明显。如1953年、1956年、1958年的增长率超过了15%,是罕见的高增长,但期间的1954年、1955年、1957年却是4%-6%的低增长,而在1959年尚有9%的情况下,1960年骤降至0%,明显缺乏规律性;三是经济周期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便是简单划分上升、下降阶段,也是三点成线,因此至少5年以上方可成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但按前述原则,很难区分是一个还是两个周期。

  其次,综观1953年以来的数据,通过比较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化趋势,我认为,按照名义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更有规律性。按照低点—低点原则,196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大致可分为八个周期:1961年-1967年,历时6年;1967年-1976年,历时9年;1976年-1981年,历时5年;1981年-1990年,历时9年;1990年-1999年,历时9年;1999年-2009年,历时10年;2009年-2015年,历时6年;根据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超预期的GDP数据,笔者确认,2015年是新周期的起点。

  综观前七个经济周期,有3个周期跨度9年、1个10年及2个6年、1个5年,可见,9年或6年是新中国经济周期时间跨度的最主要公约数。2015年之所以成为拐点,则是由于政府“有形大手”在关键时刻的“逆周期调控”,即以宽松货币、以去库存为名的拉动房地产。另外,1976-1981年是政府转型期,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认为经济低迷延续到1982年。可见,如不考虑例外情况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周期大概率是以9年或6年为跨度;但事情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由于2016年名义GDP(7.99%)及2017年(大概率在10%以上,其中上半年高达11.44%,明显超预期)连续两年高于2015年的5.08%,因此2015年是新周期起点是非常清晰的。从目前的全球经济看,笔者估计,由于本轮全球QE推出后的低速增长和目前的逐步正常化,因此2021年再次出现经济低点的可能性很大,即本轮经济周期很有可能还是6年。事实上,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后,如何制定“十四五”规划需要全社会的大智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以实际GDP而言,则2016年的6.7%是低于2015年的6.9%,而2017年大概率是在6.7%-6.9%之间,如此,自2009年开始的周期很难判断。事实上,如2015年那样的名义GDP低于实际GDP1.82百分点在历史上非常少见,但并非绝无仅有,如1998年、1999年、2009年(但1982年是个谜)均是如此。一个共性是这些基本上均发生在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时期。

  长期增长率下降难以逆转

  由于经济周期基本以9年为多,我们借用股市技术分析的移动平均线的概念,引入了以名义GDP增长率为基础的10年移动平均增长率曲线。一定程度上,可以把10年移动平均增长率曲线视之为中国的“自然增长率曲线”。自1976年的谷底开始,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自然增长率”开始明显回升,于1996年达到了惊人的21.6%——即使是名义增长率,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如按实际GDP的10年移动平均增长率曲线看,2011年才达到峰值。1996年后,10年移动平均增长率曲线进入明显的下降轨道,并且持续了10年、直到2005年才重现拐点。我认为是中国“入世”红利改变了自然增长率曲线。2005年后的7年(直到2012年),实际上是中国的黄金发展期:虽然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但在“四万亿计划”下,经济发展态势总体是好的。2012年以来,中央政府意识到“三期叠加”,因此自然增长率出现了持续的下降趋势,这就是权威人士眼中的“L”型。

  从2012年后的趋势看,自然增长率大约以每年0.89个百分点下降,未来数年中国仍能如2017年那样维持10%左右的名义增长率,那么,预计大约3-4年、即2020年或2021年前后,自然增长率曲线持续下行后和年度名义GDP增长率曲线重合。如此,才可以放心地说,中国经济的“L”型成立。实际上,2015年名义GDP增长率仅仅略多于5%,个人此前曾估计,如果未来中国还能保持10%的GDP名义增长率,那就是丝毫不亚于先前的“经济奇迹”。正如巴菲特所言:如果中国能够连续保持5%以上的增长,那么仅仅需要14.5年,中国的财富就能翻倍。因此,完全不必低估10%的名义增长率的长远意义。

  从货币角度看“五年成绩单”

  最近,学界热议“金融周期”。笔者以为这是个伪命题,理由有三:其一,中国金融历来以规模为导向,不管是银行、信托还是证券、基金或保险,均是如此。无非是货币宽松或“牛市”时快速发展,而条件欠缺时,力争或创造条件发展;其二,中国的金融决策本质上只有“相机抉择”,最近15年来,更是频繁进行“逆周期操作”,事实上“顺周期”时金融增速也不见得慢,因而金融扭曲明显;其三,金融自我衍生严重,金融资产快速膨胀,远超预期。

  从为改革开放每个五年经济增长和货币量(为方便计,按完整年度统计)比值的变化看,中国在取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伟大成就的同时,货币投放远远快于GDP的增量。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存在一个资产货币化进程、因而多投放货币还可以理解的话,但1995年(当年M2/GDP=1)后,M2/GDP的比值就越来越大,2016年更突破200%、达到206%,预计2017年将达到208%(按半年数据测算),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未来增长潜力逐年下降。

  如果以五年周期来看,以M2/GDP的比值看,只有2003年-2007年M2/GDP环比负增长,以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去杠杆”方面效果最好,其余八届五年任期中M2/GDP比值均有两位数的环比增长,特别是1988年-1992年间的M2/GDP比值虽为93.4%,但环比增长高达74.5%,导致了迄今唯一的全民抢购潮(1988年)和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

  以货币增量比对经济增量,无疑1983年-1987年间很好地处理了货币投放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比例仅为60.97%,仅比上一个五年增长了1.53个百分点;其次,1993年-1997年和2003年-2007年,均很好地控制了货币发行量,特别是在保持经济良好增长的情况下,新增M2/新增GDP比值均较上期有所下降,特别是2003年-2007年,借助中国的入世红利,实现了经济的良性增长。但是,有三个五年的新增M2/新增GDP比值出现飙升:1988年-1992年,环比增加了1.06倍,亚洲经济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两次全球性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很大,中央政府“逆周期调控”力度空前,导致新增M2/新增GDP比值高达219.64%、211.28%,而环比更分别大幅上升75.88%、42.52%;这给中国的长期增长带来很大的压力。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只有金融稳健,经济才能健康;但目前中国存在明显的经济货币化过度趋势,这犹如人类的高血压,是不能不重视的症状。虽然今年6月M2增速放缓至9.4%,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但这和近年金融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即影子银行的过度繁荣和直接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降低了过去的“存款转贷款”的模式,因此笔者曾从银行业负债角度研究货币变量。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回归本源、强化监管”等措施的有效推进,以监管套利为特征、以影子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内自我衍生将会得到抑制。随着“把国企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等政策的落地,笔者相信,下一届“五年任期”的新增M2/GDP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至少环比是决不能再增,否则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或会被动摇。笔者认为,以一个理想化的角度看,如果未来10年新增M2/GDP比值能下降到150%左右,也许是经济结构调整基本成功的一个标志。

  总之,过去60年来的经济周期基本以9年为跨度;但2015年的特殊性,使得周期缩短为6年。2015年是新周期的起点,很大可能本轮周期至2021年结束。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在未来三、四年还难改变下行压力。因此,中国经济本周期大概率还是“斜坡上的复苏”。不管如何,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如何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减少货币资源的投入,这需要全社会的大智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经济 周期 货币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