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剑平表示,PPP市场的黄金期还很长,公司将在PPP市场耕耘。同时,公司将加大技术革新,未来发展的动力建立在技术突破上,建立在提高民用市场的服务能力上。这是公司二次创业腾飞的关键。
文剑平表示,2001年-2015年,公司基本依靠MBR膜技术吃饭。DF膜(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出现,又能基于此“吃”几年。DF膜可以解决缺水地区的水源问题,将污水变成资源,实现地区的水平衡。
DF膜还可以解决丰水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传统自来水厂处理工艺的核心是沙尘过滤,难以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滤+DF膜”是最佳途径,经济方面也可以承受。在现在的投资基础上,建设和运行成本增加30%左右。
此外,作为最早进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市场的水务企业,碧水源已形成了农村污水治理的“碧水乡村”模式。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全国范围累计建设运营上万座小型污水处理站,并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各种规模较小的分散性水污染,研制出集成式高效点源污水处理设备CWT。随着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碧水源将进一步扩大农村污水处理业务。
在技术革新方面,文剑平介绍,公司正在开展高级催化氧化、未来水厂开发等技术的研发,实现污水处理厂前端资源化。就像污水中的COD、有机物,如果没有提取技术就是废物,如果能提取出来则是资源。“明年将在北京看到我们的未来水厂一个中试产物,大概四五千吨的处理规模。”
民用市场家庭净水器业务则是碧水源瞄准的另一块市场。公司家用净水器业务从2011年投入市场以来一直进展缓慢,2016年净水器营收2.33亿元,仅占总营收的2.6%。
“净水器业务今年会有大的提升。我们做膜很专业,但产品设计得不好看。净水公司今年3-4月份更换了管理团队,挖来了专业的销售团队,开发了新的产品系列。”张兴说。
“主打产品D601、D688等由富士康代工,外观等方面重新设计。多管齐下,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原来的销售渠道,加强大客户销售力度,增强网上网下的销售协同等。净水器业务的增长我们将拭目以待。”何愿平说。
薛涛认为,碧水源未来市场空间仍然很大。污水提标改造是未来市场增长的一大关键。以MBR为主的膜技术将在这一轮水体治理市场中占比越来越高。碧水源是MBR领域最大的供应商,市场拉动能力领先。
“水十条”为污水提标改造设定了明确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如果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业内人士指出,一级A的排放标准相当于地表水劣V类,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天津已经率先提标,逐步与地表IV类水质接轨,未来污水排放提标是大趋势。
“污水提标改造市场空间大,对膜的需求很大。利用MBR作为提标的主流工艺对碧水源存在长期需求。碧水源通过合资合作或PPP占领的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占到10%份额是大概率事件。此外,膜的更新换代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安全边界。”薛涛说。
有券商分析师认为,作为全球MBR产品第一梯队的碧水源,其MBR市场份额已达到70%,龙头地位稳固。但以MBR为代表的膜法水处理技术目前渗透率仅为10%,上升空间广阔。碧水源的另一核心产品DF膜需要出水标准达到III类以上时显现经济性。随着水质提标持续推进,从长期看DF膜具备复制当前MBR产品市场的潜力。
邵琳琳表示,短期看,在环保走向大生态的趋势下,公司迅速转型,受益于水环境综合治理市场的快速增长;长期看,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仍比较低,未来提标改造的市场空间巨大,碧水源作为MBR膜技术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通过并购拓展市场
PPP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周期性。文剑平表示,通过并购拓展产业链,建立产业生态圈,从“专科医院”走向“三甲医院”,是碧水源应对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尝试。
今年6月8日,碧水源发布公告称,拟8.49亿元收购良业环境70%股权,进入光环境领域。6月3日,公司公告称,拟7500万元收购冀环公司和定州京城环保的100%股权,首次涉足固废领域。
良业环境是领先的城市光环境运营商。何愿平介绍,奥运鸟巢灯光、广州亚运会的灯光、杭州G20会场的夜景、“一带一路”项目雁西湖的夜景、中国尊等项目,显示了良业环境的实力。
碧水源表示,收购良业环境可以形成协同效应,二者商业模式相同且客户一致,可以快速完成整合。此外,在部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中,需要项目承接方提供照明工程服务。此次并购可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PPP项目承接能力,拓展业务范围。同时,增强公司在特色小镇、旅游景观项目中的拿单能力。
文剑平表示,碧水源并购主要考虑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完善公司环保产业链。“碧水源原来的业务是水治理,就像一家‘专科医院’。现在要打造‘三甲医院’,涵盖水处理、湿地、灯光、固废等领域,对城市的生态治理开综合性的‘处方’,环境问题整体处理。”二是拓展市场,围绕技术储备、市场开拓和综合服务能力三个方面展开收购。
“在央企等大型纷纷涉足环保领域的情况下,碧水源原有的资金优势不复存在,因此要拼技术、拼服务。公司的膜技术高度足够,所以开始拓展宽度,收购良业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张兴说,“就像一桌宴席,如果‘主菜’都很强,提高‘配菜’质量可以增加中标概率。”
薛涛认为,碧水源收购良业和冀环公司,是为了构筑一个类似东方园林的产业链,试图进行突围,通过拓展灯光、绿化业务提供更多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碧水源近期中标的55亿元四川中江县公路改建等多个项目,包括不少景观绿化、光环境建设内容。
“过去公司一直依靠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内生式增长,这在资本市场并不多见。现在确实觉得有些吃力。”张兴说。“未来公司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做大主业的同时,通过并购做大做强是重要途径。不过,并购将围绕主业,作为辅助手段。”
多年来,碧水源业绩保持持续高增长,而今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增速仅为20.33%。薛涛认为,“现在许多环保公司面临发展瓶颈。大型环保公司每年投资规模百亿级,只有营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提高PE倍数,降低融资成本,来年才有资金再撬动一个百亿级规模项目。”
薛涛认为,这个瓶颈暂时难以找到办法有效解决。近年来,环保领域持续爆发,而PPP市场处于多方瓜分阶段,不管是北控、东方园林还是碧水源,大家都不敢松懈。“未来如果PPP项目缩减,对于依靠工程放量带动业绩增长的公司问题可能比较严重。现在已经出现了这种苗头。”
有券商分析师认为,2017年以来,50号文、87号文等政策出台,显示出PPP领域监管趋严的信号。项目中标收益率下行,叠加资金利率上行,今年以来行业利润率下降。竞争激烈及资金利率提升,使得小型公司面临被淘汰的局面。碧水源作为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优势以及良好的地方政府合作关系,有望渡过短期不利局面后胜出。
PPP项目带动膜设备销售
近年来,PPP热潮席卷全国,作为建设重点之一的生态环保领域,更是成为众多企业眼中的“唐僧肉”。央企基建公司、园林类公司等纷纷涉足环保领域,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对于碧水源PPP业务的经营特点,张兴直言,公司PPP拿单策略与北控、首创等运营公司不同,公司更看重PPP项目转化为EPC合同,以带动公司膜设备方面的销售。筛选PPP项目时,主要瞄准水敏感区域。比如,北京、云南、新疆等地对水质比较重视,属于水质要求比较敏感的区域。同时,公司注重PPP风险的防控。如果当地政府PPP投资严重超过当年收入总量的10%,或者BT形式项目占比较多,通常不会去做。“上游有银行的安全保障,下游有政府的信誉担保,同时有切实的收入来源。因此,PPP业务风险相对较低。”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专家薛涛分析,目前环保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主要通过三种模式。首先,类似北控、首创的模式,在传统特许经营时代奠定了一定优势,以重资产为主的BOT模式。这种方式下,项目未来二三十年的运营成为收入来源的基础,需通过控股将项目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并表。这是传统的模式。
其次是中建中铁、东方园林一类公司的模式。这些企业之前并没有涉足环保领域。由于这轮PPP采用可用性付费工程主导的模式,以工程建设为主,这些企业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带来业绩快速增长。东方园林的项目更多是以景观、生态项目为主的BT拉长模式,涉及后期运营较少。
碧水源模式属于第三种。公司有膜技术,通过合资公司方式,以较小比例持股,获得项目建设资源,拿下膜升级改造工程。这也是公司过去几年业绩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采用哪种“打法”主要和公司核心优势相关。“碧水源并非以工程见长,东方园林在园林工程上具有优势,而北控首创没有工程公司,主要和央企工程建设商合作。”薛涛说,“碧水源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膜设备,拼工程建设没有优势。因此,公司主要瞄准有再生水升级或者地下污水处理厂的项目,用MBR(膜生物反应器)膜技术参与竞争。”
对于碧水源模式的PPP订单范围是否较窄的问题,薛涛认为不一定,因为合资合股模式会圈定不少地方政府项目,且有些项目可能不会以PPP的方式产生。
在PPP发展的新形势下,碧水源模式遭遇一些变化。业内人士认为,“碧水源模式,当地公司占股比例高,可能难以解决当地政府关心的资金来源问题,未来这种模式可能受限较多。”
目前,PPP项目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主。“据统计,污水处理厂投资总额在一个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中只占20%,且越来越多的污水厂项目打包到了河道治理中,因此碧水源的份额相对以前的污水厂升级改造出现下降。”上述人士透露。
安信证券研究员邵琳琳则表示,当前市场对碧水源的未来发展存在争议,担忧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市政工程订单占比增加,收入质量下降;PPP项目监管趋严,利率上行;水治理行业的长期市场空间有限。
对此,碧水源执行总裁程发彬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公司通过三种方式解决PPP融资问题。传统方式是直接注资成立合资公司。其次是碧水源和当地的合资公司、国开金融等金融机构一起设立规模较大的基金,解决合资公司PPP项目资金来源的问题。目前采用这种方式较多。第三种是碧水源为合资公司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其项目配套资金来源问题。相当于碧水源解决了PPP项目大部分融资问题。
针对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打包的情况,程发彬表示,公司以前很多项目是单个的污水厂,现在则是包括污水厂、河道治理的大型环保项目。公司膜设备销售收入的绝对值在增加,只是由于生态工程等收入快速增加,膜设备业务占比有所下降。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碧水源董秘何愿平表示,“在黑臭河治理方面,碧水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司目前处于调整期。”
关于目前情况下的发展策略问题,程发彬表示,“通过并购形成完整产业链,或者联合施工能力较好的央企联合投标。”
“云水模式”落地开花
作为PPP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碧水源2011年与地方水务平台合资成立云南水务,投资6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2015年5月,云南水务成功在香港上市,并成为混合所有制与PPP模式下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目前,云南水务在云南省的供排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并将业务拓展至新疆、山东、江苏及贵州等地区,在全国拥有92个水务项目。
碧水源将云南水务项目称为“云水模式”,即民营水务公司与地方国有水务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以开拓某一区域水务市场。其中,民营水务公司提供技术、产品和资金,地方国有水务公司主要提供当地的市场机会。这一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打破地方基础设施垄断格局。
“‘云水模式’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新‘公私合营’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云南水务成立三年多就上市。碧水源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先进技术、良好的运作机制加上市场资源,与国企的市场信誉进行有机结合。”碧水源证券部总监张兴说。
近年来,碧水源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迅速复制“云水模式”。目前公司在全国设立了数百家PPP合资企业。其中,碧水源与武汉控股建立了更灵活的商业模式。2013年10月,碧水源入股武汉控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4年7月,碧水源与武汉控股组建合资公司。2015年9月,碧水源定增入股漳州发展,再度演绎武控模式。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表示,公司在华南、华北、西北等“战区”布局了“云水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或许明年开始陆续会出现像云南水务一样的上市公司。“云水模式为碧水源提供了市场和好的项目,而地方获得了技术、产业输入及运营队伍,实现双赢。”
“云水模式”在全国落地,政策对PPP大力推进,使得碧水源近年来持续高增长。公司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7.72亿元上涨至2016年的88.92亿元,5年内翻了5倍;归母净利润从2012年的5.6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45亿元,5年内翻了3倍。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95亿元,同比增长23.34%;归母净利润为5.34亿元,同比增长97.73%。
半年报披露后,8月8日,招商证券、建信基金等多达106家机构的153人赴碧水源进行调研。
文剑平表示,能抓住PPP的发展机遇主要在于厚积薄发。PPP项目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涌现的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项目。获得PPP项目需要几个条件,包括资金、技术方案等,同时需要熟悉PPP程序和项目操作流程,而公司在这些方面有很好的积累。
关于资金,文剑平称,作为民营企业,尤其是环保领域的公司规模偏小,经常遇到资金障碍。而碧水源2015年引进国开行作为战略股东,同时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形成了良好品牌,因此融资相对更便捷,且成本较低。
对于国开行2015年战略入股碧水源的意义,文剑平称其为“逆混改”,除了业绩方面的提升作用,“对公司规范性经营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从技术、设备、建设到运营,贯穿整个环保产业链。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环保公司的地方。”文剑平说,“不少公司做PPP项目,主要靠融资的收益率或赚取工程建设利润。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设备和技术产品供货能力。以景观方面为例,我们自己有苗木,早在PPP开始之前就组建了生态公司。城市灯光方面,我们收购了良业环境。尤其是在污水处理方面,有核心设备膜系统,在PPP业务中比别人多挣一份钱。”
据介绍,碧水源是全球除GE外唯一一家覆盖全部膜产品类型的公司,目前年产能包括微滤膜和超滤膜1000万平方米、纳滤膜和反渗透膜600万平方米,以及100万台以上的净水设备。近年来,另一个重点推广品种为DF膜,MBR+DF的组合工艺可以将水处理至地表水III级以上。
在PPP大潮中,碧水源一路高歌猛进。今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订单金额达190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拓展生态环保领域,碧水源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膜技术、膜设备。
公司董事长文剑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PPP市场的黄金期还很长,公司将在PPP市场耕耘。公司未来发展的动力建立在技术突破上,建立在民用市场服务方面。这将是公司二次创业腾飞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