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 要闻 / 产业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盘点:新中产的9大价值观

盘点:新中产的9大价值观

2017-12-28 08:41  来源:吴晓波频道 作者:巴九灵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吴晓波频道

生活,是一项项选择和取舍的结果。这些取舍的依据,被称为价值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我们选择了认为重要和有价值的一部分,放弃了认为无意义的另一部分。

在这些价值观中,透露着我们想要过的一生。

两年来,吴晓波频道累计调研十余万人,详细访谈上百位新中产,梳理成两万字的《2017新中产白皮书》。这将是中国第一份对新中产人群的全景式深度调查。

今天我们从新中产白皮书中挑选9条最重要的价值观呈现给大家。

1、审美观

个性、小众和多元化的自我,是新中产审美观的特点。

新中产生活的物品,分为“生存的必需品”(比如食品)、“参与社会运转的必需品”(如电脑、手机、出行工具等)、“展现自我的时尚品”和“自我实现的物品”(阅读、兴趣等)。

生活中的必需品,或许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但关于时尚、审美和自我实现的物品,则必须买自己眼中最合适或最好看的。

用杭州一位三十出头的新中产先生的话说,只有这样的物品,“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

2、消费观

过去一年,什么是让新中产最开心(或最有价值)的消费?答案各种各样,包括:蓝牙音箱、猫窝、烘干机、单反相机、扫地机器人、偶像的专辑、香氛加湿器、乐高积木、一个奢侈品包……

新中产的消费,是一次展现审美取向、生活方式并证明其意义的自我愉悦和反馈。

单一化的批量生产商品,会逐渐淡出,没有人会通过大批量生产的东西展现自我。而大件商品也不会成为主力,房子、汽车,你一辈子也就买一两次。买一些特别的小东西,是最轻松、随意、频繁且“划算”的展现自我的方式。

那些小件(会让我开心),有时候一个本子、一支笔、一个包、一支口红或者一本书,都让我觉得自己是很特别的,和别人不一样。

3、财富观

新中产的财富观,是财务自由+X。

3/4的新中产将“赚钱,实现财务自由”作为人生的目标,至少是阶段性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人生配上一项其他目标,可以是“快乐,享受当下”,可以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以是“更了解这个世界”,可以是“美满家庭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是“健健康康地度过一生”,也可以是“让世界因自己而改变”。

比如苏州一位雷先生的说法,“我以前的生活中可能90%不开心的事情和钱有关,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但同样,90%开心的事情,也是和钱没有关系的。

我现在慢慢明白,有一些事情,确实是钱解决不了的。比如我现在不管怎么吃好的、用好的,但是熬夜之后再也没办法像10年前一样第二天接着上班而不受影响。

4、阶层观

布尔迪厄在《差别》中说,阶层的不同导致消费和兴趣不同。其实,消费和兴趣的个性化与圈层化,也在自动将人群从一整个大众群体分割成为不同的子群体。

超过六成的新中产认为,相比于从前,社会流动正在固化,但同样有接近五成的新中产认为自己向上突破是有可能的。

广东某市的一位新中产先生感叹:“我确实有种感觉,很多好的机会已经过去了,比如我父亲那一代,做工厂虽然很辛苦,但是竞争比现在小,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有能力、肯干,大部分结果都还不错。现在想要通过创业致富,感觉比以前难多了。”

但同时,也有人对社会流动性的减慢表示理解:

(阶层流动固化)可以理解,不过我相信中国比其他国家还是要好一些,最好的情况是各个阶层之间保持一定的流通,然后给最底层的人必要的保障。

5、竞争观

新中产最大的子群体80后,他们“从小到大,都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中度过”。

北京一位80后新中产以自嘲式的语气来讲述这个过程: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

读大学的时候,小学不要钱;

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可以工作的时候,找份好工作这么难;

还没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要挣钱的时候,房子很贵的。

说起来我们这一代是有点惨,其实总体上,饼是越做越大的。然后大家在其中争,可能有的人能力强一点,分得多一点;有的人稍微能力差一些,少一点。但是要我们回到原来的那种状态,我觉得至少从我身边大部分人的状态来看,是不愿意的。

新中产并不是一个害怕竞争的群体,相反会将个人能力置于重要的位置。

6、义利观

新中产对于利己主义的看法,是承认其合理,并期望划定其合理的边界。

新中产们认为,自利不是自私,而是一种有序、合理的等价交换,更需要一种合理的规范和制度来保护共赢的可能性。

上海两位分别在图书馆和外企工作的新中产女士是这样对待“利己主义”这个词的:

人活着,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是天性。

利己才能利他,这是社会群体的问题,损己利人的事情毕竟不多。损人利己,要看两方面:一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第二个就是社会规范的问题。犯罪的成本降低,自然会出现很多损人利己的事情。

7、子嗣观

在亲子关系上,费孝通曾对中西之间的差别做出经典的比较:西方是“接力模式”,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代代相传,类似接力赛跑,但下一代没有赡养上一代的义务;而中国是“反馈模式”,在这个接力过程中,下一代还要承担对上一代的赡养义务。

两者的差别,在于赡养义务上,这其实并不是一项文化性的差别,而是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结果。中国父母,素来“控制”子女人生和要求子女反馈的传统,可能会中断于新中产。

他们的想法是:

我们可能是中国第一批真正不求回报的父母。

总体上,我对孩子是挺严格的,小时候严格一点,是因为长大可以多一点选择。我对他没有具体的期望,就希望他选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它做好,然后好好生活,过得开心。反正等我老的时候,也不需要他来养我,他把自己管好就行了。

8、全球观

在全球地位的问题上,大部分新中产仍然认为中国还不足以与美国全方位地平起平坐,有很多需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

尤其有过海外学习、旅行和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对于中国的看法也更加全面和理性。中国的长处,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少方面已经不输给美国,有高效率的政府和勤劳的劳动群体。但相比于美国,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比如教育、科研、文化、商业氛围和自然环境方面。

在教育上,一位留学过美国的新中产的看法,代表了多数新中产的看法:“美国教育模式,比较自由,不是只有高考一条路,更注重培养个人的能力。”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还需要在软件上多一点努力。

9、焦虑观

在焦虑的问题上,新中产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感。

比如理财的焦虑,深圳的程先生说“过去几年,股票、基金、P2P,甚至买房,没有一个让人省心的”;

比如职场的焦虑,北京的薛先生说“工作到了35岁,换工作,很多公司都不要了”;

比如健康的焦虑,武汉的朱女士说“对现在的食品安全和空气很担心,身边得癌症的人也越来越多”;

比如时间的焦虑,工作负担、信息超载和拖延症,对每一位职场人士都是“想要逃也逃不掉的坑”。

但论程度,或许远没有媒体所说的那么严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焦虑是合理和有益的。

一位从事文化创意行业的新中产表示,“适度紧张的状态下,灵感出现得最快,进步也最快”。

在我们的周围,经济条件的现代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正在发生,而人本身的现代化则往往被忽视。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中产”是一种符合现代化意义的人群。

结构主义学派的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将现代性定义为一种风险文化,它从稳定而单一的传统秩序中演变而来,一面是多样化的可选择余地,另一面则是不确定性,也因此,不安全感和自我焦虑的折磨是其自带的附属属性。

换言之,焦虑是结构性的、不可避免的存在,对于新中产而言,它就像奔跑中产生的乳酸,重要的是接受它存在的合理,理解它存在的机理性意义,尝试将它控制在最佳的范围之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