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2018年,零售业的新标配是什么?
大数据?人工智能?还是区块链?
或许都有,但或许又都还不够。
3月10日下午,在AWE2018年中国新零售领袖峰会上,苏宁零售集团副总裁范志军做了《智慧零售占据未来》主题演讲,在这个演讲回答了这个问题,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用数据赋能;将场景优化;把服务升级。
看起来是三个方面,但我总结来看,其实就一个点:死磕服务!说一句绕口的话,就算是数据和场景,也都是为服务“服务”的。
为什么这么说?
最近这几天看到两张图片,蛮有意思,第一张,是京东苏宁服务项目对比:
这是网友总结的苏宁京东服务对比图,表面看,双方各有优劣,也可以说彼此你追我赶,但我却看到了双方在服务领域的死磕精神。
第二张图,是朋友圈流传的一张图片:
苏宁COO侯恩龙看到公交广告牌上正好有苏宁与友商都主打“服务”的广告,发了一个微头条感慨了一下,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服务是苏宁唯一的产品!”
这句话看过很多次,当大家都以为这不过是苏宁口号的时候,苏宁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服务计划:“30365”计划,即:用户购买带有“30天包退,365天包换”标识的商品,商品出现质量问题,自收货次日起30天内可退货,365天内可换货,要充当消费者权益“保护伞”。
这恐怕是零售业从未有过的服务承诺。
而就在上个星期,苏宁在跟三星做超级品牌日的时候,打出了一个电视行业从未有过的玩法:70吋大彩电免费体验3个月!从产品品质到逆向物流,这得多自信才敢这么玩?
但是,联想到上面两个事情,我不禁在思考,是什么让家电行业如此拼命?从品牌商到渠道商,以及各大巨头,竟然都如此死磕服务?
Part-2
从大的行业背景来看,这几年,家电行业正在面临着一些深刻的变化,或许身在其中,你们感受并不强烈,然而,再过几年,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交叉点上。
一方面,房地产行业作为影响家电行业的特别因素,这几年发展的步伐慢下来了,进而也让家电行业整体慢下来了,想当年,四万亿救市的时候,让很多都已经准备破产重组的家电企业,忽然焕发活力,甚至又投资了新的产品线。
但是,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却降低了,因为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更新,产品品质和服务都没有来得及升级,只是填补了一下广大的四五线市场。
但是,现在的市场,却是一个真正的消费升级市场,无论是城市,还是四五线城市,都在全线消费升级。
范志军在演讲中提到了几组数据,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以苏宁春节消费数据为例,大家电(空黑冰洗)均价由17年的2855元提升至3594.9元,一年之间,客单均价居然提高了650元左右,前年和去年的差别,并没有这么大。
而且,更高端的7000元单价以上的家电商品增幅超过以往,超15万元的家电套餐增幅加大。
同样,三到六线市场同样表现不俗。春节假期,苏宁易购全渠道增长87%,乡镇市场增长243%。看来,过年买新家电,已经是一种流行了。
除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周边县镇居民的购买力在线外,如西部成渝、川南等区域的消费者,也是春节期间中高端家电的购买主力军。
顾客这么肯花钱,他们买的产品都有什么特点呢?
比如搭载wifi模块及带智能屏幕的冰箱、可实现温感控制及语音交互的中高端空调等,统统上了消费者剁手榜单。
而,洗碗机、智能马桶盖、扫地机器人、电动牙刷、平衡车、垃圾处理器等以前是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升级产品,如今,却上了不少县镇消费者的购物单。
中国主流商品的辐射速度,远快于十年前,如今,一二线城市的流行商品进入三到六线城市,基本上也就是一年的时间,移动时代的资讯同步,已经让这个14亿人口的消费结构,趋向于横向多元化,而不是基于城市等级的纵向多元化,也就是打破空间壁垒,结成更多的兴趣结构。一个县城里的妈妈,给孩子用的电子产品,可能跟北京的小孩一样,这就是市场需要。
Part-3
这些市场特征决定了家电行业的发展手段应该靠服务,而不是廉价低质商品充斥市场。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顾客购买中高端家电,不是不差钱,而是希望得到更高的服务,花七八千上万元买一个电视或者空调,如果为了安装的事儿来回沟通;产品出现问题,要借助12315才能解决;某些个性化需求却不能肯定满足,那么,顾客这笔消费就会很谨慎,毕竟,家电这种产品,一买就是用10年,不放心的时候,是不会下单。
而对于苏宁等渠道商来说,服务带来的价值,要比广告推广、大数据更有价值。
带来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是多少?互联网圈的人都知道,不会低于200元,但实际上,对于苏宁这样的巨头来说,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苏宁的老用户,一个成立快三十年的全渠道全品类巨头,涵盖零售、文化体育、房地产、金融等八大产业,4.5亿左右的用户量,这么大的用户量,不让他们流失,或者尽量减少流失,就已经是一笔巨大财富了。
对于大数据,其实也是为了节约用户的体验时间,能够很快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但大数据带来的转化率提升,总归是有限的,而且,如果后续服务跟不上,用户最终还是会离开你。
对于范志军在演讲中提到的场景优化,也是一样,所谓场景优化,就是未来三年,苏宁计划新开互联网门店15000家,而2018年就要新开5000店,到2020年门店数量实现20000家左右的规模。
这涵盖苏宁易购广场、苏宁小店、苏宁易购县镇店、苏宁易购云店,以及红孩子、苏鲜生精品超市、苏宁体育店、汽车超市、苏宁极物店等不同业态。
业态最终还是为了服务用户的便利性,所以,服务是零售行业最大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在服务领域死磕,才能让零售商彻底摆脱业态形式的纠缠。
总有人说什么线上优势线下优势,其实,范志军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
互联网或实体店不是区分渠道优劣的标准,服务于消费者的需求,才是零售商的根本使命。
比如苏宁46项服务承诺从购物、服务、配送、售后、客服、退换货以及绿色共享七个环节,这里哪有线上线下的区分?哪有业态的区分?这是一个对用户全流程需求的跟踪。
这样彻底的服务,也是需要代价的,记得去年苏宁COO侯恩龙在一次采访中说,仅仅是空调免费安装一项,苏宁每年就贴进去好几个亿,大家电品类,三分买,七分装,用的是否舒心,关键就在于安装!像空调这种,又属于高空危险作业,装不好,会非常闹心。
所以,巨头们死磕服务,不是说说而已,无论是京东选择了有限的几款免费安装,还是苏宁的全线安装,或者是其他零售企业的服务标准,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一场服务的持久战,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不断扩大服务范围,谁才是最后的英雄。
所以,区分一个企业是先进还是落后,不取决于是否触网是否有门店,而是服务的能力。
这段话,是对所有零售企业的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