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作为一个从线上烧到线下的热门概念,可谓是火遍整个2017年。而伴随消费升级之势的各种新概念也博足了大众眼球,“无人货架”就是在资本的风口上冲浪的消费新形式之一。
1. 资本退出,一地鸡毛
在2017年下半年,无人货架行业迎来风口。最疯狂的时候行业涌进50多家企业,包括小e微店、每日优鲜便利购、果小美、领蛙、哈米科技、猩便利、有品、便利吧、七只考拉、零食e家和咕哒猎人等等,融资额近30亿元。顾名思义,无人货架就是无人值守货架,主要应用于办公场景,设立在公司的茶水间,为固定区域的固定人群提供零食、饮料服务, SKU控制在20~60的范围。无人货架把空间和时间都压缩到极致:将商品置于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切合用户越来越懒的心理。每天面对这样唾手可得的零食,刺激着用户的冲动购买,也增加了复购率,用户粘性自然也会随之大幅提升。
无人货架与之前的自动售卖机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动售货机是封闭的,而无人货架是开放的,扫码支付全靠用户自觉。简单来说,自动售货机遵循常规流程——先付款后取货,而无人货架则逆行其道——先取货后结账。而无人货架同无人店的差异性体现在前者没有监控系统,也没有任何防盗措施。这种玩法比信用经济还要大胆,完全依靠消费者个人的道德约束力,最多受到同事的监督。并且,无人货架并未建立任何可以对消费者的信用追踪评定的机制,也即是说倘若果真吃了霸王餐,能受到的最大惩罚就只是良心的谴责。
无人货架除了辐射区域固定,消费过程便捷省力之外,对供应商而言还具备更精确地收集大数据的附带福利。基于覆盖范围易于追踪且消费人群趋近于稳定的条件,将更有助于后台对消费者偏好进行准确分析。
2. 快进风口下,2018谁能生还?
到了2018年年初,场内很多玩家陆续退出了,目前仅有四五家较为活跃。依然是在年初,行业头部玩家之一猩便利便传出裁员、撤站的消息,随后便利蜂也被爆出现裁员转型。4月28日36氪独家报道,每日优鲜旗下无人货架业务便利购正在经历一轮裁员,主要针对去年推出的无人货架业务便利购,其中运营、销售、市场是重灾区。
无人货架的风口已过,资本的态度也在转变。猩便利已然证明了,单纯的铺货架而不做经营优化的道路不可行。卖零食的好处很明显,离得近、价格不贵,马上消费能让白领在办公室放松休息一下从而获得一份愉悦。但这也意味着无人货架只能满足某个场景下某些商品的需求,比如办公白领的零食需求。 这对无人货架企业在模式上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舆论在围绕无人货架的探讨中最为集中的话题一定是货损。除了个人消费者贪图蝇头小利外,还有补货公司和竞对公司之间少补、偷货、换货等那点事儿。而无人货架的货损问题,也与公司的“投机”思维有关,市场突然爆发,迫使这些拿了融资的创业公司必须要迅速抢占点位。
3. 产品雷同,被割韭菜
无人货架从一片红海最终烧得熄火的窘境其实不难理解。先前的情况是,建个货架贴上二维码就算无人货架,只要愿意烧钱谁都能做。而从各个无人货架的商品陈列和销售方式上来看,市场上已有的多数无人货架企业并没有本质区别,差不多都是“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服务的品质和差异性无法体现,除了拼市场占有率之外找不到得以脱颖而出的机会。这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对无人货架行业更深一层的审视:无人货架究竟还要向市场投入多少“教育基金”,才能烧出清晰的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而看似相悖实则相通的是,无人货架看起来是一个单点成本不高、维护容易的生意,但同时运维成百上千甚至数万个货架,无数大中小微公司相互竞争,动态适应用户“口味”的时候,考验的就不是谁拥有更多激情、步子迈得更大了。因而众多中小型玩家当中,出现企业无法及时补货或长时间缺货的尴尬局面就毫不意外了,被淘汰出局也只是时间问题。
如今无人货架跑马场内剩下的行业头部玩家纷纷转战智能货柜,这仅仅是一次依托于技术对市场业务规范性的提升,还是一次全行业的重新洗牌?风口过后,谁能起飞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