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 要闻 / 产业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资本加持下的荒诞故事:无人货架

资本加持下的荒诞故事:无人货架

2018-06-01 10:35  来源:创邑icity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创邑icity

无人货架:资本加持下的荒诞故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从共享经济、无人零售到特色小镇,各式风口为进入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会。

风口的背后,是资本的助推,最终是源自巨头们的焦虑。这也给创业投机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无人货架,正是“双创”时代的一个伪风口。

互联网时代,风口层出不穷,故事光怪陆离。

在共享经济之后,无人零售成为新风口。无人货架披上无人零售的斗篷,却没有变成超人。

这一次,剧情有些狗血。

剧情如此狗血,资本图个啥?

近日,七只考拉被爆关停无人货架业务,全北京货架撤柜也证实这一消息。七只考拉负责人虽否认公司倒闭传闻,但同时表示无人货架业务的确是停了,并声称公司的发展方向有变化。

无独有偶,坊间流传无人货架公司果小美近日“裁员、解散”的消息,媒体曝出在武汉部分写字楼里面的果小美无人货架已经停止补货,有的甚至已经撤柜。另有消息称每日优鲜旗下的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正经历一轮大裁员,其中运营、销售、市场均是重灾区。

事实上,无人货架领域早已哀鸿遍野。

无人货架:资本加持下的荒诞故事

比如,猩便利此前也传出拖欠供应商货款、全线撤退的消息。

前些日子,来自杭州的小冯(化名)在微博上对笔者抱怨:“我办公室外面的猩便利无人货架已经没人来补货查货了。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每天都来。然后两天来一次,三天来一次,一周来一次,现在快两周了,还没来。”

“是运营不下去了么?” 小冯疑惑地问。

小冯的疑惑,对猩便利来说可能是莫大的讽刺。2017年12月21日,猩便利曾放出一颗“大卫星”:猩便利仅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做到日订单量突破百万,订单量相当于1000家便利店,达到传统便利店拓展5年的规模。”

消息刚出,便有媒体质疑猩便利有“刷单”的嫌疑。当然,也不乏赞誉之声(更像是自夸):“猩便利已经成为‘互联网速度’的新代表和新标杆,‘1221猩动日’也成为即时便利新零售行业中第一个标志性节日。“字里行间,颇有颠覆传统零售行业,引领新零售变革的豪迈。

至少有一点笔者还是深以为然的,那就是猩便利已经成为“互联网速度”的新代表和新标杆。不可否认,猩便利迈得步子的确很大,还受了伤。

猩便利创始人司江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7年猩便利的无人值守便利架已经覆盖了全国40多座城市,首先渗透超一线、一线二线城市,超过3万个点位,覆盖几十万用户,累积购买用户达到300万。其广州城市负责人则对媒体表示,猩便利在全国已经铺了8万个货架。

也许这样的扩张速度并不能和新零售变革划上等号,这让笔者想起了一个网络上流传的真实笑话:

前段时间某二线城市,有个用户在某无人货架上扫码,结果标价3.9元的商品扫了以后却是6.7元。用户跑到无人货架的城市代理那投诉,对方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你是第一个在这个商品上付费的。”

这个黑色笑话,多少道出了无人货架在商业逻辑上的荒谬之处。在没有物理约束的情况下,无人货架≈免费货架,这是人性使然。

当然,创业者和投资人大可以把问题归咎于道德层面。

“这一届白领素质不行!”

不知道对投资人来说,这个光鲜的数字是否印证了他们当初的判断。

公开信息显示,猩便利于2017年6月由吕广渝等前美团点评高管团队创办,美团创始人王兴、前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等均参与投资,9月的天使轮即获得光速中国1亿元投资,11月初又获得红杉等机构的3.8亿A轮投资。短短两个月,融资5亿元,资本不可谓不疯狂。

然而,距离百万订单爆发时间仅仅过去一个月,还没来得急讲好这个价值5亿元的独角兽故事,猩便利上演了更加离奇的剧情。

早在1月31日,一名ID为“猩便利员工”在发布的爆料帖子中称,“2月1日是猩便利大规模离职的日子,除了北京等重要城市留下一些运维人员外,其他城市就地解散。 据品途商业评论报道,猩便利某作战群中出现撤站信息:“因战略性收紧,决定要把全国所有的三、四线城市撤站。

无独有偶,3月14日下午5点,无人货架领域的另一家代表性企业便利蜂的内部员工爆料,便利蜂在某个城市员工内部群下发通知,除现有的8个智能货柜试点城市及3个欲铺城市之外,剩余38个已铺设简易货架的城市将全部撤站。

此时,无人货架的赛道上已经拥挤不堪。

由于行业准入门槛低,曾经两个月内涌入三十多个项目,如今行业里既有猩便利、小e微店、果小美、便利蜂、领蛙等创业企业,也有顺丰、苏宁、猎豹移动等巨头入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布局无人货架,披露融资的企业近30家,融资总额近40亿元,背后的投资机构包括IDG、元璟资本、真格基金、经纬创投、峰瑞资本。

资本如此疯狂的涌入,而剧情又如此狗血,我们不禁要问,资本到底图个啥?

答案是,流量!

一个理想中的完美流量生意

尽管剧情开始不受控制,但最初的剧本肯定是另外一番美丽的景象,正如资本所希望的那样。

深夜,在北京繁华的三里屯,霓虹璀璨。

无人货架:资本加持下的荒诞故事

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的小美肚子饿了,以往这个时候,只能叫外卖果腹的她,如今已经有了新的选择——她踱步走出办公室,走到距离工位仅仅几十米的大厅里,从无人货架上自己取了面包,饮料和薯片,然后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一顿简单的晚餐就这样有了着落。

这是一个低成本的线下流量获取的完美场景,令人神往。

对于无人货架的布局者来说,无人货架的优势是满足办公室上班族的即时消费需求,可以低成本获取流量。

原因很简单,无人货架是无人值守,人力成本很小;由于基本没有传统店铺的租金,又极大的节省了运营成本;用户线下扫码,不但获得销售收益,用户消费产生的数据和流量,又可以转化为线上平台的流量,继而扩张到更多线上品类的订购,成功将线下流量转移到线上。

而这一场景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源自一场互联网行业广泛的流量焦虑。

业内的共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半场,最简单的流量已经瓜分殆尽。即便是如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在为大幅升高的流量获客成本而感到焦虑。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线上流量的获取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线下成本。有无人零售行业从业者做过比较:如今在线上获取一个激活用户的成本接近100元,在线下100元可以获得一个人一年的持续购买,尤其在办公室或社区。

显然,线下流量成为众目睽睽的美餐。单单以无人货架来说,这门线下流量生意究竟有多大?算一下各大城市里有多少办公室和上班族便知道了。

这就是无人货架诞生的逻辑。

在资本的加持下,这样低成本快速获取流量的方式,也是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柜,无人超市等其他无人零售模式诞生的逻辑。

资本和巨头盘算的是,如何用更省钱和更快速的方式,迅速占领目标消费场景是最重要的。无人超市和无人零售店这样的方式,尽管获取流量的质量更高,但无论是在成本付出,还是快速布局方面,似乎与无人货架无法同日而语。

但无人货架的行业大溃败,几乎终结了所有的美好想象。

无人货架成为一场荒诞的资本游戏

事实上,出现在无人货架溃败潮中的,并不只是猩便利和便利蜂。

首先倒下的,其实是无人货架品牌“GOGO小超“,2月5日成都的无人货架项目“GOGO小超”被曝出停运,与其隶属同一家公司的“GOGO无人超市”也暂停运营。

除此之外,七只考拉大裁员90%以上,仅保留物流和仓储部门的传言,也被七只考拉创始人文朝辉的内部信证实。七只考拉无人货架项目遭弃,公司转型做封闭智慧设备考拉盒子。

“如果没有机构投资者的话,他们早就死掉了。就是因为有机构投资者,他们想把商品生意转变成流量生意才能活下去。”一位无人零售业内人士此前说。

事实上,无人货架靠资本不停的烧钱、企业疯狂的扩张规模来讲故事的方式生存,已经被证明是走不通的。

笔者认为,靠讲故事烧投资来活着的无人货架项目,本身就是一个披着无人零售外衣的伪概念。

首先,无人货架的布局方式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一个货架上摆满商品,用户扫二维码付款,除了无人值守以外,这让笔者想起来二大爷家的小卖部,现在没个付款二维码,你还好意思说你是做零售店?很显然,无人值守不是无人零售的核心,而是科技与人的融合,是服务的提升,是商品的创新。

其次,很多人以为无人货架的模式很轻,容易复制和扩张,实际上并非如此。单单丛商业模式上来说,无人货架是存在致命问题的——无人货架是个损耗高(货品丢失率高),利润率低,难以形成流量红利的生意。

曾有创业者分享对于无人货架货损率的看法:每个无人货架月均销售额在1500-2000元左右,毛利润率25%-30%,损耗率3%-7%,物流成本10%左右,运营成本5%以上,货架几百块,不赚钱也基本不亏钱。但是一旦货损率高于7%就很难盈利,可事实是很多公司的盗损率达到了20%-30%。

那么,无人货架的所谓轻运营方式有优势吗?我们以无人货架创业公司小e微店为例。

为了降低成本,小e微店与蒙牛达成了战略合作,拿到了免费冰箱。在商业模式设计上,小e微店在铺点时就实现了入驻免费、货架成本低、冰箱有合作伙伴提供的局面,看似成本应该很低,那么收入情况呢?

据媒体报道,小e微店在北京的营业点月均销售额在5000元左右(其他无人货架或低于这个数字),按照行业公认的毛利(约20%~30%)计算营收有限。进驻的如果是大中型公司,每个货架需要每天安排补货,小公司也要一周两次补货,整体人工成本不低。即便在北京市能拥有1000个营业点,每月整体毛利也只100万~150万上下,在扣除整体成本核算出净利润后,小e微店恐怕仍难实现盈利。

摆在无人零售商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同时满足既带有高频次属性,又带有高毛利空间的商品。因为高频词决定了高补货成本,必须要依靠高毛利商品来弥补。但目前几乎所有无人货架都是预包装商品的批发商而已,不但同质化严重,毛利率更是低得可怜。

所以说,线下流量虽是一片蓝海,实体零售业却是竞争红海,奔着流量而去的无人货架连基本的零售生意都做不好,谈何生存?

技术和模式只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还是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如果不能在产品端做出差异化,在获取预包装产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第三方运营的无人零售商会越来越艰难。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不仅仅是无人货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无人零售都是一个伪命题。

然而,资本对于无人货架是不是伪命题真的很在意吗?有人认为,无人货架所有的套路都不是为了抓住市场,而是“造市”:用一切手段制造这个行业高速发展、投资正在大规模涌入的景象,吸引接盘侠。

这或许是无人货架行业大剧中最为跌宕起伏的部分。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