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PT造车到概念车,新造车势力或将进入量产时代。不管是蔚来还是威马、小鹏,2018年将成为新造车势力们产品集中地落地的开始。
在大洋彼岸,国内新造车势力们的"精神领袖"马斯克正陷入一场新的危机中。5月3日,特斯拉发布了第一季财报。第一季净亏损7.85亿美元,特斯拉股价下跌幅度一度超过7%。
在造车的道路上,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尚显左支右绌,国内造车势力的困境可想而知。刚刚过去的北京车展上,出尽了风头的新车势力们依然没有逃脱外界的质疑。"用互联网、电动汽车到处忽悠,我觉得很危险,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毫不客气的说。李书福的言论并非毫无道理,这些以"颠覆者"的身份出现的新造车势力尚面临很多困境, 短期内恐怕很难实现对传统车企的超越。
原因有一点几点:
1、 资金压力问题。2014年11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所有专利免费开放。就在当月,李斌的蔚来汽车也悄然成立,腾讯、京东、顺为等互联网巨头和知名投资机构直接注资5亿美元支持蔚来的发展,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件前期投入成本极高的事情,有业务人士透露,一个初始产能15万辆的汽车厂,基础的固定资产投资,最起码也得15亿---30亿元,加上研发费用、市场推广费用,至少也得消耗上百亿资金。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公开表示,一个电动汽车企业走到产量至少需要200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获得业内共识。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以前看别人说花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不够花。"
截止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家造车新势力达到200亿元的融资额度。蔚来汽车在经过5轮融资后,融资规模达到140亿元,成为造车融资之最。对于造车势力来说,在没有拿出足够优秀的作品时,将自己置于透明状态下之下,很有可鞥遭到各方的质疑,就像如今处在漩涡中的特斯拉一样。
2、 生产资质问题。要想在国内合法造车,生产资质是绕不开的关卡。根据相关规定,新建的系能源车企当由发改委核准,只有拿到发改委批准的生产资质才能被允许建立新能源汽车生产工厂。问题的关键是,从2017年6月底开始,相关部门就已经暂停了纯电动乘车资质的审批,已经过去将近一年的时间,还没有恢复的迹象。在时间阀门关闭之前,仅有北汽系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等16家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然而,拿到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只是第一步,要想真正投入生产并销售,还需要通过工信部的考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有近200家企业在排队等待批审,希望跨过"资质"这个门槛,只不过,留给他们的或许是漫长的等待。
在未来,究竟谁会是这场战役的赢家还很难说。可是毫无疑问,对产品即将落地的新造车势力来说,2018年注定将会迎来生死考验,毕竟能打动人心的,只有足够优秀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