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美国学者穆来纳森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里面讲述了一个故事:
印度有一个很繁华的克延比都蔬菜市场,那里的小贩靠每天向富人借1000卢比去进货,卖完之后基本能收回1100卢比,但是他们需要再付给富人50卢比的利息。
实际一天下来,穷人只能赚到50卢比。
有人说,这些小贩只需要每天省下5卢比,根据复利效应,只需要50天,他们就可以不用再向富人借钱了。
长此以往,必然也会一天天富裕起来,这些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少了“富人思维”。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小贩到手的50卢比,仅仅相当于人民币5元钱,连养活一家人都嫌不够。
这5卢比,说来轻松,可小贩却不知道应该从儿子的奶粉里省,还是从必须的米粮里省。
还记得那个嘲笑“穷人思维”的故事吗?
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期待牛可以生出小牛。
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过得很艰难。
于是,穷人决定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的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变得艰难了。
穷人又把羊卖了,换成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依旧没有改变,最后穷人只好把鸡也杀了,他还是沦为一个穷人。
于是,他们嘲笑说,你看,这就是穷人思维,穷人就活该穷一辈子。
可是他们忘了,那些饥饿难耐的日子,那些吃不饱饭的日子,如果要一直等到牛生出小牛,恐怕他们早就饿死了。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不断把牛换成羊,把羊换成鸡,这就好像富人和你说未来可以赚大钱,但是穷人眼前要面对的是明天吃什么,怎么活下去。
这就是“管窥效应”,人们会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眼前狭窄范围内最紧急的事情,从而集中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去解决当下对他们来说最紧急的事情。
在温饱和远方之间,他们更在乎的是温饱;比起遥不可及的希望,他们更想眼下先吃饱饭。
所以,他们之所以摆脱不了贫穷,不仅仅是思维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
穷人每天睁开眼睛要考虑的是吃饭、住宿、出行,所以不得不被迫谋生、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的。
因为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们只能做一些最低廉的工作,被迫谋生。
所以,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如果他们像富人一样有条件,有资本,也可以很快脱离这个循环。
王石那个朋友的女儿,之所以想辍学就辍学,想登山就登山,说到底,是因为她拥有任性的资本。
即使不去上学,即使不去工作,她的家庭也能负担得起她的开销,她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但这种行为放在身后没有背景的普通年轻人身上,可能就会被生活狠狠教育一通。
毕竟,谁能保证你登完山回来还能进名校,顺便再遇上个同样爱好登山的领导的呢?穷人身份要强行套用富人思维,结局往往不会太好看。手里只有一张筹码的人,是不敢轻易上赌桌的。
各个阶层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而每个方式都有着它存在的道理。谈钱并不是庸俗,爱钱并不是拜金,你在考虑选择不同的时候,也请多考虑一下彼此的生活环境。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些人出生就在罗马。身在罗马的人,却劝那些还在路上的人,别急着来罗马,你先看看路上的风光,可不可笑?
如果你不能对别人的人生感同身受,那么闭口不言,也是一种仁慈。
最后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句话结尾吧:每当你忍不住想要评价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拥有你的优越条件。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或“财经365网”微信公众号看财经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