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10月7日讯:最新财经新闻-在这个发达国家工作太苦!
最新财经新闻-在这个发达国家工作太苦!
80年代,日本有“一亿中流”的说法,也就是有一亿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当于中产。
最新财经新闻-“职场文化”发达的日本,人们很看重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大企业上一辈子班,有稳定的、可续期的上升通道,仍然被视为是成功的道路。“终身学习”当然是好的理念,但这背后却无疑是生活的艰辛和压力。
今天过完,国庆长假就算结束了,估计不少在路上的上班族,已经开始焦虑了。尽管是城市的主体人群,但一直以来中国的上班族,姿态放得都很低,他们笑称自己是“上班狗”,终日干的事情是“搬砖”。
前一段的996讨论,以马云老师为代表的大老板们,给“上班狗”上了一堂加班课,言下之意是这一届的上班狗不够努力。我无意评价此事,但最近在日本的一些观察,让我对上班这件事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触,趁着长假最后一天分享给大家。
01
我所在的千叶登陆,前不久刚刮过一场大台风,当天夜里,我一直担心玻璃会被震碎。一夜没睡,天亮后消防警报不绝于耳。很明显,这次台风造成了灾情。中午去车站咖啡馆的时候,看到很多人走在街上。我居住的稻毛,相当于中国的县城,距离东京市中心30公里。平常在街上根本看不到什么人,但是这台风后的一天,却看到很多上班族走在街上。到了车站才知道,电车班次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处都是滞留的人群,他们表情严肃,不断看着手机屏幕。很有可能,他们正在等待自己“老板”的指示,告诉他们今天不用上班。但是,看表情,这个消息迟迟没有到来。基金会的黑川小姐后来告诉我,她当天上班,路上花了两三个小时。
“为什么不请假呢?”“公司不允许啊。如果没有接到可以不上班的通知,就必须去上班。”
日本上班族的顺从,在这场台风中展露无遗。他们极守秩序,即便在车站等着的时候,也都是站着,累了可以蹲在地上,而不是到咖啡馆里找个座位。我很快发现,咖啡馆和平常一样,没有因为大量人员滞留而拥挤。
当天有一段视频广为传播。地铁站,一辆列车人多到无法关门,一个工作人员奋力把一个略胖的男子推进去。无法证实这段视频具体发生的车站,但是这一幕却很能表现日本上班族的命运。“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去公司上班。”我曾在东京的田町车站和大阪梅田车站观察过早高峰。地铁的拥挤度和北京二号线当然不能比,但是在车站看到的“职场大军”却比北京上海任何一个地方都更加震撼。
巨量的人流,以非常快的速度涌出,最新财经新闻-男性全部是深色裤子、皮鞋和白色衬衫,区别只在衬衫的长短而已。他们速度很快,又是一个个向前运动的孤独个体,除了皮鞋踏地的声音,周围一片静寂。
和拥挤相比,这种巨大的沉默和职业装所体现出来的温顺与服从,更让人惊讶。
02
在中国因为《邓小平时代》一书而广为人知的傅高义,成名作是上世纪60年代所写的《日本的新中产阶级》。从那时候开始,日本就进入了中产社会。到了80年代,日本有“一亿中流”的说法,也就是有一亿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当于中产。
日本中产以勤劳著称,通常能够在一家大企业里干到退休,这一点和美国不同。傅高义已经注意到日本中产压力很大,60年代的日本,很多女性不上班,家里全靠男人支撑。这些职场男性,往往要到晚上10点才回家。有时候是加班,有时是和同事一起在居酒屋。居酒屋成为职场人士缓解压力的地方。傅高义所描绘的日本中产生活画卷,虽然艰辛,但是却也有积极上进的一面。以中产为主的日本社会,贫富差距毕竟不大,社会也算和谐,这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最新财经新闻
但是,这种局面从8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发展的减速,日本的两极分化开始出现加剧的情况。到了新世纪初,日本学者橘木俊诏提出“格差社会”的概念,人们开始重新重视日本的贫富差距问题。到底哪些人变穷了?橘木俊诏发现,最触目惊心的是老人(中国媒体对日本“老来贫困”多有报道);其次是那些离了婚的女人。如果小孩判给女性抚养,对女人的打击就会更大。她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很难胜任工作,职场和家庭就此进入恶性循环。除了老人和离婚女人,还有一个贫困的新群体,就是那些“无固定工作的”年轻人。这个群体被美化为“自由职业者”,但其实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很多工作都不再需要固定雇员,企业为了节省成本,更愿意临时找人来做。做这种工作的年轻人,很多都不缴纳健康保险,这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他们并非出于“享受自由”而做“临时工”,而是无法进入稳定的职场。“职场文化”发达的日本,人们很看重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大企业上一辈子班,有稳定的、可续期的上升通道,仍然被视为是成功的道路。当日本年轻人说自己是“自由职业者”时,多半没有中国的“自由职业者”那么理直气壮。
03
但是,这个群体越来越大,成为一个“人力池”,事实上对那些在职场工作的人也是一个威胁,让他们更加不敢轻易辞职,也不敢反抗上司对加班的要求。
最新财经新闻-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样,二战后的日本也经历了生产力提高和工作时间缩短的情况,但是从80年代开始,这一“进步”就停滞了。和美国、德国、法国相比,日本人的平均劳动时间更长,尽管很多企业也都设有“工会”,但是日本的工会,却很少像西方工会那样和老板斗争。日本疯狂追赶美国的年代,美国人喜欢用“working up”来形容日本人的状态。在日本,无偿加班相当普遍。到了21世纪,人们终于认识到过度劳动带来的问题,日本出现不少“过劳死”的案例,引起社会震惊。英语单词“karoshi”(过劳死)就是来自日语。2003年,当时的日本厚生劳动省做了一个“职工疲劳累积程度诊断测试表”,放在自己官网上,没想到网站很快瘫痪了。后来官方解释,访问量达到100万就会导致网站瘫痪。日本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纷纷用“过劳死诊断电脑也过劳”的说法。《过劳时代》的作者森冈孝二让妻子从家属角度为自己做一个测试,发现自己的“过劳程度”也到了需要重视的级别。从那时起,“过劳死”就引起了日本全社会的反思,各地都成立相关机构,来应对这种局面。但是,大的经济环境没有改变,随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日本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残酷。
在全球范围内,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工作和家庭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最新财经新闻-工作甚至蔓延到家中——十几年过去,压力和过劳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我所居住的稻毛,在千叶县靠近东京都的地方,有三条通往东京的电车线路。很多上班族都是早上起床,踏上上班之旅,正常通勤时间大概在七八十分钟。每天如此,再加上“无怨无悔”的加班,这无疑是相当辛苦的生活。
但是,我在咖啡馆却发现了只有这种“都市边缘地带”才有的景观。很多人在咖啡馆看书学习,平常就有很多,到了周末,咖啡馆简直变成了“自习室”。看年龄当然都是成年人,不少都是三四十岁的职场中坚,但是大家都正端端正正坐着,手拿一支笔在看书,有不少人是在做题,应该是为了对付某种职业考试。这是让人感动的一幕,但也是让人震惊的一幕。“终身学习”当然是好的理念,但这背后却无疑是生活的艰辛和压力。中国大城市的书店内,摆放着不少“日式生活美学”的书籍,年轻一代充满了对日本小清新文艺风的想象。但是,这种“小清新”背后的艰辛,又有谁能懂的呢。更多资讯,关注财经365股票或搜“财经365网”看财经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