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底,一家名为舜宇光学的企业被传要干件“大事情”——以18亿元参与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定增,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对很多人来说,舜宇光学这个名字或许还很陌生,但其创始人王文鉴,在去年曾以75亿元的财富位列《2021胡润百富榜》第973位,登顶浙江余姚首富,也成了国内光学镜头首富。
舜宇光学是浙江余姚市一家制造光学镜头的科技公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家乡镇企业起家,如今成长为千亿市值的产业链龙头。
光学镜头虽没有手机芯片那般耀眼瞩目,但也是一个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器件,它被广泛应用在车载和消费电子里,比如手机和车上的各种摄像头。
智能手机作为最常见的消费电子产品,漫长的产业链条也成就了诸多隐形巨头,包括富士康、立讯精密这些代工巨头,以及京东方、汇顶科技、舜宇光学这些器件模组供应商。
舜宇光学依靠相机镜头起家,在智能手机时代,获得了业绩爆发式成长的机会。从2017年-2020年,公司营收从224亿元增加到380亿元,三年内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
但随着智能手机浪潮逐渐见顶,舜宇光学也一度遇到了瓶颈。在2020年,公司的营收增幅仅有0.4%。2021年,舜宇光学进入苹果供应链,但智能手机已过高峰期,这份迟来的“礼物”,对舜宇光学而言还是“赶了晚集”。
寻找“新故事”的舜宇光学,将业务重心从手机延伸到了高像素车载镜头。目前,其车载镜头销量已居全球第一。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是否能给舜宇光学带来新的“高光时刻”?
-01-
从贷款6万做到上市
王文鉴生于百业萧条的解放前夕,小时候家里贫困,他刻苦读书,考入余姚最好的学校余姚中学。毕业后,他成为余姚电容电器厂质检员。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当时的余姚粮食局和城北公社征用土地,准备办一家有科技基因的乡办企业。作为单位业务骨干的王文鉴,带着8名高中毕业生前往浙江大学,学习光学冷加工技术。1984年10月,学成归来的王文鉴,用6万元贷款起家,办起了舜宇的前身——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最初,用的是原城北胶木厂的4间厂房。
建厂初期,仪器厂从照相机镜片起步。创业未久,王文鉴听闻天津照相机公司正扩大产量,需要光学冷加工的供应商提供支持,看到契机,王文鉴跋山涉水找到这家国营照相机企业,三番五次地“求合作”。
念及王文鉴的诚意,对方最终同意给这间“小作坊”一次试制机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王文鉴特意从上海海鸥照相机厂请老师傅对镜片逐套检验,最终舜宇在75天内成功交付了1000套合格镜片。这次的经验也敲打着王文鉴乘胜追击,他迅速与杭州照相研究所、江西光学仪器总厂等依次建立合作关系,在光学相机领域站稳了脚跟,赚到了第一桶金。
当然,创业初期的王文鉴也并非一帆风顺。为了把市场做大,舜宇光学也曾陷入过“多元化魔咒”,王文鉴曾期望公司能走向一业为主、多元开发的路径。主业是相机的光学镜片,多元化方向先后涉猎工业陶瓷、通信交换机、消防设备、节能灯等项目。
事实证明,王文鉴走了弯路,由于对产业不熟悉,副业的亏损达到了百万级别。几次失败,让王文鉴痛定思痛。2004年,王文鉴将舜宇定位为“光电企业”,走“名配角战略”。如今在余姚阳明街道的舜宇集团厂区大楼,还有一行醒目的大字:“坚定不移地实施名配角战略”。
所谓名配角,就是“成为著名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主角是诸如三星、华为等终端厂商,他们有品牌,利润也最多。但一部手机或者一辆汽车里有上千个大小零部件,不可能全部由厂商自己完成,需要无数的器件供应商。
但当一个好的配角也不容易。舜宇转向手机光学业务的第一个订单就出现品控问题。由于手机里的CMOS芯片(低耗电存储芯片,通过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进行储存以获得图像)表面出现异物,导致手机屏幕出现黑点,公司内部的技术大拿历时一个月,才慢慢找到解决办法,度过难关。
难点不止在于技术上的落伍,困扰舜宇光学的,还有身份认同问题。彼时,由于二战时的军工转下来的光学技术被保留下来并得到发展,全世界优秀的光学产品大多出自日德企业,舜宇光学无论从技术底蕴抑或是知名度甚至无法与中国台湾企业相提并论。
甬商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是埋头苦干、低调内敛,王文鉴意识到要将“小富即安”的思想抛诸脑后,他对内部的人讲,我们的标杆必须是IT领域的微软、光学领域的蔡司和徕卡。
上市是摆脱“小富即安”的出路。2007年6月,舜宇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的光学企业。10年后的庆功宴上,舜宇光学的股票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增长了百倍以上,被戏称为“十年百倍妖股”。
股价的疯涨带来的是员工财富的攀升,许多早期员工都成了亿万富翁。用王文鉴自己的话说,“在食堂帮忙传菜的人也可能是个亿万富翁。”而布朗大学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的教授Louis Putterman写道:“在为工人创造财富方面可能舜宇是最杰出的例子。”
舜宇光学当年是乡镇企业,1994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公司的质检员、厨师和清洁工当时都可以以极低价格认购股票。当然,到底有多少厨师和清洁工认购了舜宇光学的股票,不得而知。
当然,除了普通员工,高管更是挣得盆满钵满。其中王文鉴的财富达到了75亿元,而王文杰是舜宇1989年招募的第一位大学生,如今已是公司副总裁。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王文杰合计持股的价值超过4亿美元。
-02-
押宝智能手机
舜宇光学早年靠照相机镜头起家。
王文鉴带领团队建厂稳定后,舜宇确定将光学冷加工作为发展的起点,选择与浙大光电技术开发公司建立科技生产联合体。在那个年代,“你设计、我生产”的产品开发模式备受市场鼓励,背靠浙江大学这幅金字招牌,舜宇每年为全球各大照相机生产商提供数以百万计的镜头。
1988年,舜宇光学生产相机镜头35万套,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相机镜头的生意会这么快被革了命。2000年前后,日本出现带摄像头的手机,由于便携性更强,拍照逐渐成为消费者的刚需,带摄像功能的手机开始受到市场的青睐。
看到了新机遇,舜宇光学同期成立光电信息事业部,做过不少相关产品的尝试,收获颇丰。千禧年前后,舜宇在产品结构上逐步迈入现代光电领域,大举进军手机行业,布局手机摄像头模组和镜头。
舜宇光学在手机镜头上的成功,背后是一场技术路线的豪赌。
在iPhone流行之前,王文鉴就判断,手机摄像模组未来一定将往高像素走,原有CSP(Chip Scale Package,芯片级封装)工艺无法满足未来的趋势。他提前组建相关团队、购置相关设备,筹建COB(Chips on Board,板上芯片封装)产线。从技术角度而言,CSP封装主要用于800万像素以下的领域,COB则可用于800万像素以上,只是设备投入巨大。
舜宇光学的COB产线投产后,高像素市场一度陷入短暂的停滞,寒冷的大环境让王文鉴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赌错。2008年11月到2009年初,整个光学行业都十分黯淡,诸多企业陷入减产、停产、倒闭的死循环。
趁此机会,刚刚完成上市动作的舜宇光学借用资本力量,趁机收购了韩国力量光学54.9%的股份,获得了不少高端镜头领域的技术。2013年,舜宇光学还收购了柯尼卡美能达的手机镜头生产基地,专利数量在光学镜头领域排名第二。
前期的部署随着智能手机的爆发终于有所回报。
2014年,荣耀发布的双摄旗舰荣耀6 Plus,双800万像素镜头模组由舜宇光学提供,这是舜宇光学首次与国内一线手机品牌合作。荣耀6 Plus的双摄具有一定实验性质,为华为和舜宇在手机双摄领域积累了实战经验,也真正带领行业进入双摄时代,随后苹果也效仿入局。
后来,单纯的镜头升级已经不能让消费者意外,手机市场进化到全面屏的概念风潮。此时舜宇光学针对全面屏手机的镜头模组研发了板上封装(MOB)/芯片上封装(MOC)技术,该工艺下锻造的模组尺寸更小,适用于全面屏的窄边框,还可用于大光圈模组的封装。
随着智能手机爆发式增长,舜宇光学的业绩也格外好看。先后闯入华为、三星供应链的舜宇光学营收再摸新高,2015年收入首破百亿。
在双摄阵营的沉淀,也推动舜宇光学完成了从竞争激烈、利润低下的模组业务为主到具有高竞争壁垒的镜头业务为主营业务的转身。2016年财报中,高利润率的镜头业务利润占比已经从2013年的不到30%上升为2016年的65%。
市场风云变幻,从双摄到三摄,手机行业也从蓝海一路杀到红海,手机模组领域竞争愈发激烈,这大大限制了厂商的盈利能力。
产业链上下游对镜头企业态度的转变,成为牵动舜宇光学业绩的重要变量。2017年前后,摄影体系成为高端手机厂商争夺用户心智的关键词。手机厂商的一个共识是:“双摄单摄化,三摄分开做”,即终端厂商自己制作双摄,向模组厂商采购单摄,压低公司模组单价,三摄则分散在多家厂商完成,这极不利于模组厂商提升成本效率,此番趋势在2018年开始影响舜宇的业绩,上演了一出增收不增利的尴尬财报,净利润相比2017年更同比下滑14%,隐忧显露。
更大的危机来自于智能手机红利见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的报告,2019年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约3.69亿部,同比下降约6.8%。
最近几年,舜宇更深刻的体会到智能手机市场的风向大变。2021年中业绩显示,舜宇光学的营收增速创五年来新低,官方解释称受智能手机市场格局变化及高端机型销量不佳的影响,手机摄像模组的平均销售单价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部分抵消了出货量增加所带来的收入增长。换言之,高端机型销量下滑拖了严重后腿。
野村证券在2018年发布报告称,华为作为舜宇光学最大客户,占其营收接近30%。业内普遍推断,舜宇光学高端机型产品销量不佳是受华为智能手机销量大减的影响。
舜宇开始开拓新的水源。过去技术迭代的节奏告诉王文鉴,光学镜头在未来人机交互时代将有着广泛应用,鸡蛋不能再放在同一个篮子中。
已经习惯于不断转型的舜宇光学将业务重心从手机延伸到了高像素车载镜头,在成为特斯拉、奔驰、宝马等汽车巨头的镜头供应商后,后王文鉴时代的舜宇光学试图突破手机行业天花板的桎梏,将估值空间再次打开。
-03-
傍上苹果,赶了晚集?
2021年,苹果发布了iPhone13,而舜宇光学进入苹果供应链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舜宇光学的机会来自于苹果供应链管理的策略,苹果一直采取分化订单的形式提升对供应链企业的管控能力。一方面,苹果希望供应链企业能够在满足技术指标的情况下为苹果供货;另一方面,苹果不希望过于依赖单一一家供应链企业,乐于培育和扶植新的企业与原有供应商互相竞争,减少供应链风险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控制采购成本。
立讯精密和富士康的竞争就是典型。富士康代工一家独大的势头下,苹果让立讯精密参与iPhone 13系列的代工,主要生产iPhone 13 Pro机型,以减少对富士康的依赖。
手机镜头的供应也是如此。苹果镜头的主供应商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大立光。作为前任台湾股王,大立光态度强势,多次在公开场合“放炮”讥讽,引发苹果不满。
为了掌握主动权,苹果曾扶持光学镜头企业玉晶光和康达智,两者在产业链和资本市场都赚足了声量,无奈在技术实力和产能规模上难以和大立光匹敌。如果通盘考虑上述双重维度,舜宇光学是最优解。
一方面,舜宇光学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根据咨询机构的2020年智能手机光学镜头市占率数据显示,舜宇光学拥有26%的市场份额,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大立光(28%),2020年营收突破380亿元;另一方面,虽然手机行业遇冷,舜宇光学在产品升级储备方面并没有闲下来,针对3mm超微距手机镜头和全塑料镜片的10倍潜望长焦手机镜头中不断研习、量产,这是当下手机厂商最为关注的摄影技术环节。
打入苹果供应链只是长征第一步,舜宇能否接棒成为制衡的“工具人”,其实苹果还有疑虑。
一位光学方向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苹果交付的费用和设备数量进度低于原本的计划,iPhone 13中的镜头“主料”也并非来自舜宇光学。拆解iPhone 13供应商名录,目前苹果镜头的主要供应商依然是玉晶光和大立光。
除了傍上了苹果的“大腿”外,舜宇光学在2021年也打算入股蚂蚁集团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资本市场赚足了眼球。
2021年年底,舜宇光学斥资18亿元出资认购了重庆蚂蚁消金的股权,将成为重庆蚂蚁消金的第三大股东。一个做手机和车载镜头的企业,入股了做消费金融的蚂蚁,看起来颇为离谱。
舜宇光学解释了三点:一是蚂蚁的风控能力能显著提升舜宇光学的生产和工作效率;二是舜宇的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与蚂蚁在消费金融场景有合作的机会。前两者看起来都很虚,第三点还比较实在,舜宇光学认为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财务回报。
然而,这笔看起来还不错的买卖,却由于其中一位定增方中国信达临阵退缩,蚂蚁不得不启动新的增资方案,这也给参与这次定增的企业增添了不少变数。
而且,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舜宇光学,也还面临着同行的进攻。
被舜宇光学视为增长确定性高的核心业务——车载镜头、模组业务,也迎来了老对手大立光的反扑。此前大立光CEO林恩平承认,车用镜头必须耐高温,用玻璃镜头较适合,不适合大立光擅长的塑胶镜片,进而选择在2019年逐渐隐退这一市场,但如今的林恩平又转了个弯,表示将砸下10亿元台币,成立专攻车用镜头的子公司大根光学,正式宣告大立光对汽车市场的回心转意。
未来舜宇光学在车载镜头领域面对的竞争,也将会更加白热化。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