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有个习惯:就是一旦股市下跌,大伙就习惯性将原因归咎到IPO上去。近日,A股的连日调整,市场上放缓IPO发行甚至暂停IPO的说法多了,质疑新股的常态化发行拖累了指数,各类身份、各种观点应有尽有,投资者听得爽快,情绪有了宣泄通道,似乎停了IPO股市就能大涨。
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好的监管者要让市场形成稳定预期,IPO发行节奏和大盘涨跌有关系但并非决定性的,没必要暂停IPO,毕竟在IPO常态发行下,A股有涨有跌,只要严把IPO入口质量关,确保退市常态化,市场会自然根据IPO发行节奏进行调整。当前的股指下跌是经济转型、去泡沫、去杠杆导致的阵痛,不过,若市场出现剧烈波动,从确保市场平稳运行、提振市场信心的角度考虑,可以适当根据市场运行发展情况对IPO节奏和规模进行微调,以避免造成风险。
新股发行快慢激辩
对于IPO的质疑声,是随着股指的涨跌波动的,A股一片红时,埋怨IPO常态化发行的声音寥寥,但凡A股出现绿油油情形,投资者对于IPO发行的质疑声就会此起彼伏,这其中,包括了不少专业人士。
原君安证券副总裁谢荣兴表示,新股发行节奏明显加快,比完全市场化、注册制且资本最充裕的美国股市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大幅缩水,个股更是跌破股灾时的价格,作为最拥护股票市场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财产更是血流成河。相比美国股市连续八年牛市,中国投资者常常心惊肉跳,因为股灾常态化,难道是美国经济连续八年比中国强劲吗?管理层必须反思。
市场人士韩志国也发表多条微博,呼吁大幅削减新股IPO数量。他建议,当务之急是推岀三大政策:立即停止对个股与板块的人为打压;大幅削减新股的IPO数量;尽快出台大小非减持新规。在治标的同时,加快修攻证券法和刑法,严刑峻法地打击财务造假,建立健全退市制度、集体诉讼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给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提供强大的法律保护,以此来重拾市场信心,形成资金不请自来的内在机制。
数据说今年IPO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专业人士口中的IPO发行真实情况如何。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证监会共下发了18批次的IPO批文,给出了188张新股批文,融资总额约976亿元。每周一批新股成为惯例,一次基本10-11家。
实际上,为了释缓新股对市场的冲击,证监会在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上进行了指导,每家企业的募资额都最大限度的压缩了,同时,严防带病上市,通过现场检查和发审会关注财务质量的方式,降低了IPO的通过率。
截至5月25日,发审委共审核226家企业首发申请,其中首发获通过184家,未通过26家,取消审核4家,暂缓表决7家,过会率约为81.4%,低于去年同期94.81%的过会率,也分别低于2015年、2016年新股发行的通过率92.28%和91.21%。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不包括主动撤回IPO申请的企业,据了解,今年主动撤回44家,也就是说,通过审核机制产生的实际否决率远高于发审会否决率。
可见,证监会在从严审核IPO企业、调整新股融资规模、稳定市场预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下跌因素到底有哪些
既然IPO批文每周10家的下发从年初就开始,为何现在投资者对新股的常态化发行耿耿于怀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近期股市的下跌。
能否完全把股市下跌归咎于IPO?其实也不尽然,影响股市波动的因素方方面面,既包括了宏观经济层面的数据波动,也包括了资金利率的波动,还包括了资金入场的情况等,在整个金融系统去杠杆挤泡沫的背景下,股市承受了一些压力,若直接把股市下跌完全归咎于IPO常态化发行,那在IPO每周10家发行的这半年时间,A股翻红又如何解释呢?今天各个指数飘红如何自圆其说呢?
当然,武断地认定股市调整与IPO无关,也是罔顾事实的表现。IPO供应量增加,次新股确实出现了调整,壳资源空间进一步压缩,ST股整体跌势如潮,对于个股和大盘也有影响,加之,中国的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天然存在畏惧情绪,新股常态化发行,投资者心理层面受到波及。
“这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不能因此暂停IPO。”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一直以来,每当股市大跌,证监会就会采用行政命令、关闭一级市场;一旦股市走好,证监会又会命令“重启IPO”。这样做,不仅是政府对股市涨跌的直接管制与过度干预,而且更为严重、更为糟糕的后果是:它形成了强烈的市场预期与过度依赖。
只要股市大跌,股民就会异口同声地逼迫证监会“暂停IPO”,否则,就会威胁、谩骂,并进行人身攻击。即便他们明白知道关闭一级市场后,股市仍会照跌不误,却可以自欺欺人、聊以自慰,并能顺理成章地绑架监管层。然而,一旦关闭一级市场,要想“重启IPO”,证监会又会是颤颤惊惊、如履薄冰,它不知道何时“重启IPO”,才不会遭致股民反对。
董登新表示,“暂停IPO”是A股市场的首创与绝唱。随意关闭一级市场,是典型的过度行政干预。事实上,世界上任何股市,不管是发达的市场,还是落后的市场,政府都不会轻率地关闭一级市场。
市场人士指出,为防范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从确保市场平稳运行、提振市场信心的角度考虑,可以适当根据市场运行发展情况对IPO节奏和规模进行微调,以避免造成风险,但这绝不意味着监管放松或者转向。这一过程中需让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这样既能够强化约束,将市场行为导向合规,也不会让市场预期紊乱,甚而大起大落。
发审从严,IPO严把质量关
对于IPO发行的快慢,孰对孰错,恐一时难分高低。但可以明确的是,对于IPO的审核,监管层在严把质量关方面不遗余力,证监会并不希望提速的同时降低IPO发行的门槛,在此基础上,监管层推出了包括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的组合拳,严防企业“带病闯关”。
IPO现场检查工作的对象包括三类企业,分别是首发企业抽签中被抽中的企业;贫困地区IPO企业;日常审核中有必要进行现场检查的企业。现场检查的重点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接近监管层的相关人士表示,现场检查的严格已经得到了正面回馈:
一方面,新股申报并未出现往年集中申报的情况,按照管理,每年4月份是新股申报高峰期,而今年并未出现此种情况,可见,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更加注重申报质量,更趋谨慎;
另一方面,市场对监管趋严增强了可预期性,拟发行人更加重视审核质量的把控,在证监会强化信息披露、加大了问责处罚之后,中介机构更在乎品牌和声誉,毕竟若执业不到位或出现重大过错,中级机构的经营、业务、发展会受很大影响,中介机构比以往更注重执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截止目前,今年已有11家拟上市企业在开展现场检查过程中申请撤回新股申报材料,上述人士指出,申请撤回的问题包括了经营状况发生了不利因素导致业绩显著下滑,这包括了行业因素,还有企业自身经营风险、会计核算规范性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手段等手段在审核过程中存在粉饰业绩的行为,业绩不能真实的反映盈利状况等,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诉讼、个案风险、战略调整撤回申请。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5月25日,5月份发审会的通过率有所下降,57家上会企业,8家被否,3家取消审核,1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仅为78.9%。
仅过去一周,就有普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双环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城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被否。从被否原因来看,主要和财务数据合理性、企业合规等方面相关。
以哈尔滨城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发审委主要问题集中在2016年度技术服务收入大幅增长的合理性,报告期内安装服务和维修服务占技术服务收入的比例,并说明报告期内各年度售后服务费与服务收入的关系;发行人提供技术服务的毛利率比较高,主要是在已经研发形成的各种设计图纸、方案等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研发过程中的费用已经在当期费用化。保荐代表人需说明,发行人关于技术服务收入和成本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并说明对服务收入真实性的核查过程及核查结论。
无独有偶,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倒在财务数据合理性方面,发审委询问实际控制人所控制的企业员工设立与发行人业务相关的企业的合理性;发行人与深康气体资金往来的原因、必要性和商业合理性,是否履行了有关审议程序,进行事后追认的原因及其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报告期各期末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逐年增长的合理性;应收账款逾期情况及对应客户情况,逾期应收账款未单项计提坏账减值准备的原因及其合理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