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山东邹平县好生镇蒙二村村民在查看干旱的麦苗。 董乃德 摄
1月27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井镇张集村村民孙明华正在查看干枯的麦苗。张延林 摄
当雨雪冰冻天气肆虐中国南方之时,中国北方地区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旱,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等冬小麦主产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北京也3月多没有有效降水。据预测,今后一段时期,这些地区气象干旱仍将持续发展,出现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可低估。
冬小麦主产区受旱严重 可能形成冬春连旱
去年10月份以来,中国华北、黄淮等地降水持续偏少,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等小麦主产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截至目前,全国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全国有220 万人、2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其中,小麦主产区山东、河南等省大部出现中到重旱,局部地区达特旱等级,山东部分地区所遭遇的旱情甚至超过百年一遇,部分山区出现人畜临时性饮水困难。
山东是目前中国北方旱灾地区中受灾最为严重的省份。全省先后有6095万亩农田受旱,其中已抗旱浇灌3196万亩,仍有2899万亩冬小麦受旱,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3%,其中重旱483万亩。全省气象干旱程度已达特大干旱等级,为60年一遇。
2010年11月至今河北省大部地区没有有效降水,全省遭受严重旱灾,截至目前,共有901万人受灾,受旱面积714.58千公顷,37万人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10.42亿元人民币。26个县市连续无降水日数已达或超过历史最大值。河北大部白地土壤相对湿度差,未灌麦田土壤相对湿度无法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
河南全省大部分地区也已经一百多天无有效降水,截至目前,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1600多万亩,其中重旱170多万亩。最新统计显示,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旱情的安徽省淮北地区目前受旱面积达1124.2万亩。据气象部门预报,淮北地区1月底之前仍无明显降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国务院抗旱减灾专题会议上指出,今年北方地区干旱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受旱区域主要集中在冬小麦主产区,并可能形成冬春连旱,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从气象预测看,旱情还可能进一步发展。
局地弱降雪难缓旱情 或将适时人工增雨雪
1月28日凌晨,正在遭遇60年一遇特大干旱的山东终于迎来降雪。据山东省气象台统计,1月27日6时至28日6时,济南、烟台、泰安、德州、滨州、聊城等地下起小雪,平均雪量不足1毫米。山东省气象台专家表示,由于这次降雪雪量太小,虽然可以稍微缓解旱情,但对山东整体旱情而言意义不大。
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仍在持续。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南部、苏皖北部等地出现重旱至特旱。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华北西部、黄淮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的弱降雪,对改善土壤墒情虽有一定作用,但难以有效缓解旱情。专家提醒,气象部门应及时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对气象干旱区进行人工增雨雪。
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6日发布干旱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为确保粮食安全,河南省已投入2.6亿元人民币及其他大量人力和设备抗旱。目前,各地正在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抗旱,部分地区将视天气条件适时进行人工增雪。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王纯枝指出,目前北方出现旱情是气象干旱的范畴,并没有达到旱灾的级别。从对旱情的综合分析来看,农业生产仍有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苗情基础普遍较好,没有出现2008年大范围、大面积枯黄死苗的现象。
官方高度重视 强调减少损失保丰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河南省就当前旱情和抗旱工作调研时指出,做好当前抗旱保丰收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定要从全局高度认识抗旱保丰收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的思想,周密制定抗旱工作方案,尽快行动起来,坚决打好这场抗旱保丰收的硬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抗旱减灾专题会议时强调,切实把抗旱减灾促春管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紧迫任务,科学制定应对举措,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工作指导和技术服务,最大限度减少干旱损失,千方百计夺取夏粮丰收。
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国家已先期安排了粮食生产和农村水利等工程投资40亿元。中央财政在已安排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安排抗旱支出22亿元,对受旱严重的6省600个县级抗旱服务队,每县补助设备购置费200万元;对6省小麦抗旱浇水平均每亩补助10元;安排抗旱物资储备资金2亿元。中央财政另外安排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10.4亿元。
农业部日前对北方冬麦区当前旱情及其影响、冬春气候趋势和初春抗旱田管措施等进行了会商研究。认为目前的气象干旱尚未对小麦越冬造成严重影响,但北方冬麦区气象干旱仍将持续发展,出现冬春连旱机率较大,抗旱促春管任务更加艰巨。(原标题:我国北方地区干旱持续 局地弱降雪难缓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