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新一线”城市
近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为338个中国城市重新分级,在这些城市中,评出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9个五线城市。
其中,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天津、苏州、西安、长沙、沈阳、青岛、郑州、大连、东莞和宁波。
相较于2016年度榜单,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15个“新一线”城市的席次发生了一些改变,郑州、东莞新晋入榜;苏州跃升明显,进入前十;而厦门和无锡则降为二线城市。
城市分级是怎么排出来的?
评选用了160个品牌的商业数据、17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涵盖了近100个基础数据指标,按照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评估了中国的城市。
在消费领域,商业品牌选择城市和具体的店址时,都会在针对城市当下消费力和未来潜力展开充分研究后作出理性决定。如果将众多品牌—也包括个体经营者—在这方面慎重评估的结论汇聚起来,就可以抹平其中的个体差异,成为判断城市商业能力的指标。
城市并非孤立的个体,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将自身资源辐射给其他城市的潜力。当这种城市辐射力表现出色时,就可以通过交通、物流等途径,将商品、资金、人才和文化资源传输到周边城市,并使自己成为整个城市网络的中心。
城市人是构成城市活力的主体。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消费、思考、出行和娱乐等行为,交替点亮城市的各个角落。因为中国热闹的线上生活,互联网平台上的用户行为数据是检视这种活跃度的最佳数据来源之一,既能体现城市在分秒间的变化,也意味着年轻人的聚集。
衡量城市的魅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们能为城市人提供多少生活方式上的选择和可能性。对生活气息的直接感知,构建起了城市的共同记忆。而对城市人来说,它意味着在职业发展空间以外、另一种更为绵密而持久的吸引力。
资源聚集与生活多样是城市的最大优势,并且不断吸引着年轻人涌入和留下。与此同时,高房价、拥堵与雾霾也开始真实地逼走一部分人,大城市不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年轻一代择业择居的新标准提醒着城市们,为未来留下成长和可塑的空间同样重要。
免责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财经365"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 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 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