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国际金融服务公司集聚,导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上海有望崛起成为世界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始终坚持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始终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新趋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当前,上海正处于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战略机遇。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核心。
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在于对全球资本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美国、英国等已把对全球资本控制作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最近,《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评论,中国上海有可能会成为继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功能,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的基础和条件。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并保持竞争力,除了监管的质量外,还与三大因素有关:一是快速成长的庞大经济体系支撑、母国市场需求的规模和质量;二是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金融深化和复杂化程度;三是国际金融服务的功能、赢得国际金融业务量的能力。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规模效益日益明显,带动了各国金融中心竞争策略的战略转变,使得加快市场整合成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新趋势。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国际金融服务公司集聚,导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上海有可能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国际大趋势所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大型国际金融服务公司向三大时区(美洲、欧洲和亚洲)的金融中心集中,世界金融战略布局也许会凸现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而最有机会的胜出者,是那些既可以吸引核心金融业务,又可以吸引“标准商品化”金融业务的城市。
在亚洲,竞争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中国上海和香港,由于其金融中心具有功能互补、辐射不同的特征,完全有可能、有必要共生、共存、共赢。东京,由于日本近十年经济的衰退,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削弱。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再度崛起。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就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机构云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凭借着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民间人民币和外币储蓄,以及潜在的上市公司的大量资源,大陆股市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在上市公司总数、交易量及总市值方面,超过了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这为上海成为未来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占国内总融资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融资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还将进一步壮大。当人民币走向可兑换,资本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将可以更便捷地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上海的国际地位将加速攀升,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有潜力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始终坚持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始终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框架雏形基本形成。有五个重要标志:第一,国家一直支持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上海成为我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第二,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国家级金融市场体系,上海成为我国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交易中心;第三,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上海成为我国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第四,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第五,上海金融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金融中心与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重任和伟大使命任重道远,需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上海已成为金融市场体系相对齐全、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国内金融中心,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但总体来看,上海金融中心功能与世界上几个主要的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规模能级不足。突出表现在市场规模过小。比如,上海一年外汇交易量不及香港一天交易量,不及伦敦一天交易量的1/3;二是服务功能较弱。突出反映在市场交易品种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国际性金融服务无法提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发展环境不够完善。突出反映在高端金融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缺乏高级经理人队伍等。随着我国金融发展进一步深入,国家金融管制亟待改革,金融对外开放亟待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金融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然会不断取得突破。
把全面贯彻、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持续快速成长的中国经济体。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上海金融改革与发展。金融发展,必须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的发展,是在速度与结构、效益相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是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发展。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在要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已十分明确。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今后五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取得重大突破。已经发布实施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进一步巩固国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要立足于服务于中国国内庞大的经济体系,服务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于入驻中国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使上海成为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国内外金融机构集聚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市场是主导和决定力量,但政府作用不容忽视,国家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主体,地方是实施这一战略的载体。
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放松管制,提供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第二是提供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促进政策;第三是提供有效监管,其主要职能在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有效维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坚持争取国家支持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以中央大政策为依托、以上海提供舞台、以全国协作为主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及行动计划。
立足国家层面,以国家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浦东先行先试,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靠的是改革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按照“三个着力”的总要求,积极争取中央把浦东作为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一,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把上海建成资本市场中心;第二,支持金融自主创新,把上海建成金融产品创新中心;第三,推进金融扩大开放,把上海作为外资金融机构率先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试验区。按照我国入世承诺,今年年底WTO过渡期结束,我国将进入开放的新阶段。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在继续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国际著名金融中介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上海的同时,支持鼓励在沪外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支持鼓励跨地区开展业务,可率先至长三角地区,再发展到全国。要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在优质和高端市场上的优势,鼓励他们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等在内的一系列现代金融服务。要逐步取消一些不合适宜的外汇管制措施,鼓励外资银行发展跨国金融业务。
立足上海自身,努力营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协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今后五年,随着洋山港一期工程的建成和保税港的营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将取得重大突破,这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200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9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位;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占全国的1/4以上。
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保税港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口岸贸易的扩大,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促进与之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从而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市场条件。第一,优化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做大地方金融企业;第二,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努力营造金融中心发展环境;第三,着力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把上海建成金融安全区。
免责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财经365"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 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